上一節我們研究了甘肅省新能源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章節將重點從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新高地、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體系、提升新能源消費利用水平、培育回收利用產業鏈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推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甘肅省應瞄準能源清潔化發展方向,緊抓國家重點建設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戰略機遇,深度挖掘新能源產業鏈中帶動性強、發展后勁足的潛力賽道,推動全產業鏈高質量協同發展。
一、打造國內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新高地
1. 推進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引鏈
實施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進一步推動“鏈長制”工作走深走實,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更加緊密。重點扶持現有風電產業龍頭企業,圍繞延鏈補鏈引進風電主機(控制器、風能變流器)、風電鑄件(齒輪箱、軸承)等產業,補齊風電裝備短板,提升風電裝備本地化制造能力,推動產能與市場匹配發展、均衡發展。加大太陽能產業招商引資力度,貫通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引進光熱玻璃、硅片、電池片、組件(銀漿材料、背板材料)等缺失產業,實現全產業鏈本地化自主生產。以鋰電池負極材料、銅箔等為抓手,加快引進隔膜、控制系統、電池組生產線,著力打造固體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電池全產業鏈。
2. 提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層級和核心競爭力
聚焦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揮鏈主企業典型示范和上下游產業帶動作用,加強招商引資對接,注重區域間產業鏈、產業集群整合,放大集群的正外部效應,促進形成各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配套,引導鼓勵不同產業、企業之間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簽訂長期合約鎖定長期產能,獲取穩定回報,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生態圈。強化雙循環戰略,以國內國際需求為動力加速推動高技術的創新,著力打造“鏈主”和“專精特新”企業強鏈補鏈共同體,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

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現代能源體系
1. 鞏固風光大省基礎地位以新能源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緊抓國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布局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的機遇,加快推進第一批、第二批大基地項目建設進度。積極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 同步發展,突出儲能核心地位,構建多能互補、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發展的能源發展新格局,將甘肅省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西北能源戰略大基地。推廣“新能源 +”等新模式新業態,把新能源和設施農業、生態治理等相結合,大力發展生態光伏治沙、戈壁農業,形成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多贏局面。充分利用產業園區、公共建筑屋頂資源發展分布式新能源,打造一批零碳、低碳產業聚集區。
2. 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積極發展新型儲能。合理確定儲能發展布局及規模,綜合考慮資源條件及發展實際,制定出臺差異化配置儲能比例政策。鼓勵支持新能源發電企業通過合建、購買、租賃等方式建設共享儲能,在大規模新能源匯集、調峰調頻困難和電壓支撐能力不足的關鍵電網節點,合理布局電網側獨立儲能。積極推進玉門油田光伏制氫及周邊化工企業用氫示范項目,在酒泉、張掖等地打造規模化綠氫生產基地,貫通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的氫能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抽水蓄能。按照推進前期工作一批、納規一批、開工一批的工作節奏,持續加大抽水蓄能項目工作力度,加快已開工的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全省抽水蓄能持續健康發展。
三、提升新能源消費利用水平
1. 暢通能源運輸大通道
在發展多種互補能源的同時,拓展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消納體系,以河西地區為主構建多類型互補綜合能源基地和新型電力系統。加快隴電入魯 ±800 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工程及其配套項目如期完成。圍繞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大型風光電基地,全力推進隴電入浙工程,加快項目前期工作進度,爭取今年年底前核準并開工建設。加強與四川等用電大省溝通銜接,在已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爭取國家盡早同意將隴電入川納入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并開展前期工作,以滿足河西地區整裝、大型新能源基地項目并網和送出需要。
2. 拓展就地消納新模式
搶抓中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借鑒寶豐多晶硅上下游協同項目成功經驗,以專項新能源開發指標為引導,加強土地等要素保障,優先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冶金、制氫等現代高載能產業,創造就地消納空間。圍繞“強工業”行動,實施傳統高碳行業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化工、冶煉等重點行業的綠電替代行動,增加全省優質用電負荷,提升高耗能企業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拓展民用領域綠電使用范圍,完善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加快公共服務領域以及個人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依托氣候、算力資源,用足用好國家“東數西算”政策,建設新能源直接供電的大數據中心,打造零碳數據中心。推動“零碳產業園區”發展,推動直購電交易措施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將風光資源富集的資源優勢轉化形成電價優勢,借助成本優勢促進產業與“零碳”有效結合,提高園區綠色電力水平,實現新能源就地、就近、就負荷消納。
四、培育新能源產業回收利用產業鏈
聚焦退役風電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等關鍵部件的批量化處置問題,探索規范回收、綠色循環、高值利用的新興產業廢物利用途徑。完善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制度,出臺風電機組、光伏組件等固廢回收處置辦法,制定地方標準、技術規范等。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示范,對開展回收和使用再回收產品的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催生合理的商業模式。鼓勵科研院所、回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高效環保的回收處置技術與工藝,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布局建設光伏、動力電池供應鏈溯源體系和管理回收利用網絡,壓實制造商供應商主體責任,努力實現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作者:王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