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并非最早生產出機器人的國家,卻是最早抓住機會成功推動產業發展的代表,起步晚于美國發展卻十分迅速。二戰過后日本經濟地位提升,與其他國家逐漸加劇的貿易摩擦導致了日元的快速升值與大量貿易順差,日本認識到技術對于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開始從“貿易立國”向“技術立國”轉變。1967 年日本從美國引入了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川崎重工在隨后的一年便研制出日本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此后在政策的高度支持與少子老齡化的特殊社會背景下,日本工業機器人迅速實現國產化,產量突飛猛進,迅速走出搖籃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本國制造業的崛起,日本只用短短十余年便成為機器人第一強國。本文將重點研究日本機器人發展對提升中國機器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啟示。

一、完善產業鏈建設,找尋特色中國模式
產業鏈連接性不強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競爭力提升中的阻礙之一。由于對外國產品的依賴與隨之帶來的成本問題,使得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零部件供應面臨著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也推動國產零部件的技術提升與接受度的提高。當前我國需要重點關注上游核心零部件,推動相關技術提升并促進零部件國產化,同時將市場與產業鏈對接,使下游系統集成商與客戶形成密切的信息交流機制,帶動需求倒逼產業發展創新。對于現階段接近于“美國模式”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對于產業鏈的建設可以借鑒“日本模式”,結合本國現狀,從系統集成部分的優勢入手,對全產業鏈的整體水平進行提升,建立可以自主進行零部件生產、本體組裝、系統集成且產業鏈各部分水平相一致的“中國模式”。
二、重視研發投入力度,加強創新能力
一方面,對于受制于技術水平影響的弱勢領域要進行重點突破,尤其是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提升企業研發費占銷售額的比重,提升部件的國產化率,在企業內部建立研究所、研發中心;對于目前有一定競爭力的技術如人工智能、機械控制等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強化現有技術優勢,探索發掘未來機器人產業的方向,積極自主創新。
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對現階段高校和研究所為主體的創新研發體系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強企業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主體作用,著力構建企業與高校、研究所三方合作的創新平臺,借鑒日本“產學官”合作體系,改變現階段專利申請人大部分被高校與研究所包攬的現狀,積極推進企業進行專利申請;或鼓勵高校與研究所以成果建立企業,或推動高校企業服務于企業,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這樣不僅利于技術成果的快速轉化,還能夠直接了解市場需求,使得研究成果不僅能夠“頂天”,還能夠“立地”。
綜合來看,我國還需積極推進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技術互動與國內國外的信息交流。建立相關交流平臺或定期組織講座與交流會,在公司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員工規劃技術水平提升路線;利用好中國機器人聯合會,做好機器人領域教育資源的整合,對教師進行培訓,促進不同產業間的合作,從合作中探索新的創新產品與模式,進一步推動技術的進步與機器人的應用。
三、完善產業政策,優化行業標準
首先,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細節,加大資金支持與稅收優惠力度,并根據各省市與地區的不同特點設立相應配套的政策體系;著手解決產業園區“大而空”的問題,對園區的建設進行重點規劃,撥發專項基金并設立重點示范區,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形成產業集群。
其次,要推動專項計劃的實施,主要在技術研發方面設立短期、長期的研發計劃,每年投入定量資金,集中力量克服技術難題,并對給予重大貢獻的企業提供 3 年內稅收返還優惠等;加強專利保護力度,簡化專利申請流程,積極鼓勵各企業自主研發進行專利申請。
最后,推進機器人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完善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標準、應用標準等標準,規定產業內企業生產技術紅線,對行業環境進行整頓,使之有序化發展。技術水平領先的機器人產品要起到帶頭制定國家標準的作用,甚至帶動建立國際標準。推動行業協會自主性提高,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打造產業發展的底層支柱。逐步開展標準應用示范,將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優秀成果在國際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的公共服務平臺上進行公開,展示其技術標準與安全性標準,并不斷加以完善。
四、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產業競爭力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對一個產業至關重要,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我國當前工業機器人自主品牌市場中,由埃斯頓、新松等九個企業占據了近 50%的市場,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服務機器人也主要由科沃斯、納恩博等占據主要市場。由于中小企業數量多,發展較為散亂,缺乏技術能力與信息交流渠道,我國急需建立一批有品牌競爭力與技術實力的龍頭企業,大企業有更強的自主研發水平、更豐富的資金投入、更強的盈利能力,同時可以吸引具有高級技術水平的人才進入。對于龍頭企業的資金投入、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產業園區,可實現對園區內其他中小企業的輻射作用,實現產業集聚效應,帶動各企業優勢互補,形成新的產業業態,能夠同步對中小企業給予支持,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園區內位于產業鏈不同階段的企業相互協作,有利于產業鏈的密切聯結,增強資金利用率的同時同步帶動技術創新,最終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作者:趙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