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等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近年來,無錫高新區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強區主導戰略,錨定“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奮斗目標,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2022年,躋身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18強,在全省高新區創新驅動綜合評價中連續三年排名第二。下一步,無錫高新區將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高新區力量。
打造產業集群,構筑產業創新主戰場
優勢產業強勢引領。堅持“產業強區”主導戰略,全力打造物聯網及數字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等六大地標性先進產業,加速發展高端軟件和數字創意、高端商貿和臨空服務等兩大現代服務業,“6+2+X”現代產業集群實現體系化發展。物聯網產業獲批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年營收突破2500億元;集成電路產業以無錫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園為核心,以無錫中韓集成電路產業園等5個產業園為重點承載區,以華虹、華潤等若干龍頭企業為支撐的國際集成電路創新集聚區,產業規模超1350億元,占全省1/3、全國1/9;生物醫藥產業形成創新藥物及制劑等5大領域共同發力,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等3大品牌園區以及阿斯利康、藥明等若干龍頭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聚發展新格局,預計今年突破千億元規模,爭取進入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20強。
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出臺未來產業培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和完善未來產業工作推進機制,重點培養以化合物半導體和先進封測、氫能和新型儲能、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細胞基因和合成生物、元宇宙和虛擬現實為代表的5個主導型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以深海空天、硅基光電為代表的前沿型未來產業,積極布局“5+N”未來產業體系。針對每個未來產業,落實“八個一”,即一支專業的招商隊伍、一份產業研究報告、一個產業政策、一批特色產業園、一個研究機構(平臺)、一支投資基金、一個專家智庫、一張產業鏈招商圖譜。力爭到2026年,未來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開放合作深度賦能。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加強國際優質資源導入,成立比利時、德國、韓國、新加坡等異地創新中心,推進以粵港澳大灣區、美國、歐盟等創新資源集聚區為主的“10+X”個全球離岸創新中心建設,引進歐洲最大醫學中心實驗室Cerba研究院等。打造無錫新加坡科創城、中歐產業合作創新區、歐盟(東部)創新中心等國際合作新載體,法國施耐德電氣綠色智慧產業園等總投資近20億歐元的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戶。鼓勵本土科技企業走出去,通過新設、并購、合資等方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累計設立境外研發機構34家。拓寬國際化資本對接渠道,利用政策紅利吸引更多的外資基金聚集,目前共有FILP(外商投資有限合伙企業)4家、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3家,注冊規模超7.27億美元。
引培高端資源,打造產業創新活力區
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在集成電路領域,華進半導體牽頭組建的先進封裝技術創新聯合體入圍全省首批建設試點,國家集成電路封測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無錫電子設計自動化研究院等平臺加快建設。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建設北京大學長三角未來技術生命健康研究院、瑞金長三角健康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中國藥科大學無錫創新研究院簽約落戶。在硅光等未來領域,啟動建設MEMS先進感知研發中心及硅基光電創新平臺,推動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合作簽約,共建未來技術創新中心。
引育高成長鏈主企業。實行產業鏈“鏈長制”,繪制產業招商地圖,圍繞特色產業成立12個產業招商中心,實施產業高精準招商。打造先導集成電路裝備與材料產業園等龍頭企業產業生態圈,加快引進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項目;引導通用醫療推進中國式創新競合新模式,帶動供應鏈上下游300余家企業。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路徑,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94家,聚集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2家,累計入選省級瞪羚、潛在獨角獸及獨角獸企業199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0家,“高”與“新”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壯大高精尖人才隊伍。深入實施“太湖人才計劃”“飛鳳人才計劃”升級版,通過“揭榜掛帥”“項目引才”等方式,精準引培海內外人才,強化人才鏈與產業鏈對接。創新“龍頭企業+創新項目+人才團隊”引才模式,發揮“鏈主型”企業集聚效應,實現引資引智。重點圍繞高精尖缺和集成電路、物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開展IMEC集成電路人才培訓、產業人才實訓學院等活動,聚集產業創新人才總量超31萬人,引育國家級專家人才130余名。舉辦“太湖杯”國際精英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活動,通過以賽引才的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做優服務體系,打造產業創新生態圈
做強產業創新載體。構建“產業集聚區+功能園區+特色園區+龍頭企業生態圈”一體發展新格局,建有中國物聯網國際創新園、國家軟件園、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等重點功能載體,加快硅基光電產業園、中關村科技園等特色園區建設,建成朗新科技產業園、中電海康無錫物聯網產業基地等8個龍頭企業生態園,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加大新型科創載體探索,以土地增容、載體翻新、產業升級、綜合管理為核心,打造集總部、研發和生產于一體的新型產業載體,創新產業創新發展聯合體新模式,疊加園區產業招商、園區運營優勢,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營造產業良好生態。出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1+N”創新政策體系,率先開展國內首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保稅模式改革試點,探索成立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引導、服務和支撐產業發展。深入實施“一產一基金”“一園一基金”,匯聚基金超300支、規模超千億元,設立全國首個百億級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和全市首個投貸聯動基金,成功獲批全國首批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圍繞“一產業一個主題活動”,舉辦首屆中國硅光大會、第十五屆中國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
開拓多元應用場景。持續加大物聯網示范應用力度,高水平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和車聯網通信技術場景建設,獲批全國首個智能車全域測試城市。謀劃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快推進“5G+”與產業融合應用,在機械制造、醫療器械等4個行業中推廣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支持實體企業提升數字化場景消費體驗,大力建設智慧導覽、智能導流等應用場景。積極開展綠色低碳應用場景創新,無錫零碳科技產業園、中歐(無錫)低碳產業園入圍全國綠色發展園區試點。啟動實施“地標產業領航”計劃,爭創國家級智能制造先行區、工業互聯網試點園區。(作者:崔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