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等形成的數據資源和全要素數字化轉型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中的發展。本文以淮安市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淮安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和數字經濟發展過程的問題與困境。

一、淮安市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2021年10月26日,江蘇省淮安市印發《淮安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通過數字賦能創新發展新路徑,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1)。近年來,淮安圍繞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加強企業創新平臺構建,著力培育雙創示范基地,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
(一)數字技術創新主體日益壯大
淮安圍繞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企業創新平臺建設,著力培育雙創示范基地,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先后建成47個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創成省級雙創示范基地2個、獲得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家先進制造業專項扶持資金。2021年,淮安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9%,同比上升1.64個百分點;技術合同交易額66.63億元,是2015年的6倍,在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市排名70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穩步提升,由2020年251億元增加到2021年3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由6.2%增長到6.6%。
(二)制造業創新發展逐步顯現
2017—2021年淮安市制造業創新發展逐步增長,具體表現在研發投入、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和新產品產值均呈現增長趨勢,如圖1所示。隨著數字技術創新主體日益壯大,淮安制造業創新發展逐步顯現。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推進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支持龍頭企業達到標準行業的領先水平。二是推動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三是提高產品性能穩定性和管理控制水平,更新淘汰性能差、能耗高的生產裝備。

圖1 2017—2021年 淮安市數字經濟發展增長圖
(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
目前淮安處在充分利用新基礎設施、新城鎮化和涉及國民經濟和民生的重大工程等“兩新一重”政策機遇中,正是推進網絡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和水利、氣象、電力、交通、物流等的數字化升級的大好機遇期。因此,要提高淮安寬帶網絡服務的普及率和質量,在振興城鄉經濟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基礎設施普及,為數字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根據2020—2021年的《淮安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淮安產業數字化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超過26%和29%。因此,淮安利用新技術、新應用,是促進淮安的建材、鋼鐵、機械等傳統產業實現全方位、全鏈式模式轉型關鍵。為了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淮安正致力于加快數字技術與交通、物流、港口、設計咨詢等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已初步通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動了產業數字化進程。
二、淮安數字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困境
在淮安市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數字經濟產業基礎薄弱、數字經濟創新要素匯聚不夠、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弱、數字化產業生態圈尚不健全等問題和困境,具體表現如下:
(一)數字經濟產業基礎仍較為薄弱
淮安市高新技術企業規模較小導致持續經營能力欠缺,金融支持環境不穩定,財務風險較大。規模較小的高新技術企業一般管理能力較差,研發支出投入產出比較低,這會形成研發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的現象。基礎薄弱使數字化產業生態圈尚不健全,淮安很多本土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比較分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在本地市場的銷售規模相對較小,沒有形成上下聯動和數字產業生態圈的協同作用。同時,圍繞數字經濟產業鏈吸引的投資和項目不多,倍增效應不明顯,產業鏈生態圈尚不健全。
(二)數字經濟創新要素匯聚不夠
淮安數字經濟發展氛圍還不夠濃厚,尚缺少大量優秀數字經濟人才,企業、資金、項目難以落戶淮安。一是引入的優秀數字經濟人才、企業、項目及人才團隊數量不夠;二是項目扶持、政策推廣和支持不足,需要進一步提升促進本地數字經濟發展的能力。淮安對數字經濟創新要素吸引力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淮安數字經濟企業數字技術與國內先進地區的數字技術及產品性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淮安的數字技術研發人才缺乏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由于高級管理人才與數字企業的研發團隊不足,造成了企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作者:章艷華,王琪,胡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