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且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正是由于這樣的優勢,讓蘇州能夠成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城市。
一、蘇州市各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
2020年末,蘇州擁有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70萬人,文化產業增加值1095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連續5個季度保持增長。2021年上半年,蘇州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營業收入1364.62億元,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21.8%,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8.6%,兩年平均增長4.2%。
蘇州文化創意產業園眾多,根據前瞻產業園網的數據統計,其網站收錄各級各類園區80000多個。截至2023年8月5日,關鍵詞為“文化”“文化創意”“特色小鎮”“藝術”“影視”“動漫”的文化產業園的數量。
蘇州作為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在文化、文化創意、特色小鎮、藝術、影視以及動漫領域的產業園區中,除動漫類之外,其他文化創意產業領先于江蘇省其他地級市,其發展規模比較大(如圖1)。

二、蘇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蘇州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先于江蘇省其他縣市,但是相比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仍處于劣勢。在2015年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評比中(如表2),不論是綜合競爭力還是文化硬實力、文化創造力、文化發展力、文化軟實力排名都相對靠后,在文化融合度一欄中甚至都未見蘇州身影。

1.同質化嚴重
筆者走訪調查了蘇州市區的幾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如人氣較高的美地Park產業園(如圖2)。該產業園由舊廠房改造而來,集餐飲、辦公、服裝服飾、休閑娛樂為一體,其中有多家網紅咖啡、網紅餐廳打卡點。
從美地Park入駐商戶來看,餐飲酒吧等數量較多,婚紗服裝服飾店鋪數量居第二,裝飾公司店鋪數量居第三。其他如生活美容、游戲娛樂、運動健身、活動策劃等商鋪數量相近。
除此之外,筆者走訪了離觀前商圈較近的兩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其中之一為蘇州花里巷創意產業園。其前身為縫紉機廠,該產業園北望蘇州博物館,南接觀前街,東臨平江路花里巷創意產業園,在園內宣傳欄記載著當時縫紉機廠的發展歷程。該產業園中每一家店鋪都非常具有設計感,非常適合網紅拍照打卡。
蘇州花里巷創意產業園(如圖3)中入住了喜馬拉雅這樣的大型企業,除此之外,其中數量占比最高的還是咖啡餐飲行業。從下表(如表4)中可以看到,餐飲咖啡酒吧數量達到12家,占花里巷創意產業園商戶數量總量的41.38%。除餐飲咖啡酒吧外,婚紗服飾、游戲娛樂占比也較高。
另一在觀前商區的創意產業園名為藍麒麟創意產業園(如圖4),該創意創意園與前兩個產業園整體風格有一些差別,該產業園一半為鄭氏祠堂、一半為醫療器械廠前身,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該創意產業園以公司或工作室類型居多,沒有很多開放式商鋪。該產業園中數量最多的商鋪為網絡文化科技傳媒公司,其次為服務業各種公司,其中包括婚紗攝影、旅行社、信息咨詢等,數量略少于服務業的為裝飾公司(如表5)。
此外,蘇州還有一些主題性相對較強的產業園,如蘇州藍·sport文化創意產業園(如圖5)。該創意產業園內匯集了除餐飲、活動策劃、網紅打卡點外的很多體育場館,如羽毛球館、足球場、游泳館、乒乓球館、空手道館、健身館等眾多體育健身活動場所。
根據上述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創意產業園為迎合市場需求,整體園區設計風格較為相似,采用老廠房老園區進行改造,且每個園區都有較吸引眼球的網紅打卡點。此外,在這些園區中,入駐企業類別與定位也較為相似,大部分都為裝修風格別致的餐飲類企業、吸引年輕群體游戲娛樂店鋪以及一些辦公區域。這也就造成如此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都欠缺“個性”。
2.核心文化產業比重不高
蘇州是聯合國評選的手工藝之都,作為傳統文化的蘇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蘇州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蘇州工藝美術的發展是對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展示,也是展現蘇州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知名的“蘇作”有蘇繡、核雕、玉雕、絲綢、磚雕、蘇扇等。業內的企業數量是相當多的,但是達到規模以上標準的僅有太湖雪、上久楷等少數借助紡織產業發展起來的絲綢企業,其他工藝美術還未產生達到規上標準的企業。
3.整體效益不容樂觀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數據,2022年2月份,蘇州及周邊區域出現疫情,3月中下旬開始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物流體系,4月份以后開始逐漸恢復。文化企業的盈利狀況也隨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上半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營業利潤僅為36.22億元,同比下降46.0%,全年營業利潤143.41億元,同比下降17.9%。雖然下半年明顯恢復,但仍未達到正常水平。2022年,蘇州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為4.5%,比上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低于南京1.4個百分點,列全省第八位。分地區看,僅有工業園區和張家港市文化產業企業的銷售利潤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蘇州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的盈利能力水平整體偏低(如表6)。
4.產業結構不合理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2023年6月年發布的《產業影響力持續擴大文化發展迎來新浪潮——2022年蘇州規模以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分析》,2022年蘇州市文化服務業比重仍然較低,其營業收入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4%,而全省平均水平為30.7%,南京為57.9%,深圳、杭州等文化產業發達城市文化服務業的比重更是在70%以上。除此之外,文化制造業中傳統企業比例較高,造紙及包裝印刷企業284家,超過了一半,大多數生產方式傳統,產品相對單一,對促進文化發展作用并不明顯。因此要加快文化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科技賦能,引領文化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等價值鏈高端延伸,鼓勵制造業龍頭企業將內部創意設計、信息服務等環節外部化。 (作者: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