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四川是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擁有豐富的水電、天然氣資源,在能源領域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方面應優先從能源結構、供能體系等方面入手。一是優化能源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光伏、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新能源為主、以天然氣多聯供為輔的新能源結構;提高生產過程、交通物流等環節電氣化水平,削減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推動非化石能源多元化發展,以當前為基準,早日實現煤品消費總量削減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占比達到50%的目標。二是采用風能、水能、光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網,促進“能源近零碳”,逐步提高能源產出率,盡快使能源產出率達到10萬元(當年價)/噸標準煤。三是建立多元互補的分布式能源體系,實現子系統獨立供電、分層控制和就近調峰;減少遠距離輸送供電的能源損耗,降低用能成本;引導和推動參與綠電和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降低購入電力蘊含的碳排放。

二、生產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當前,四川省主要工業產業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六大產業,未來降低能耗、減少碳排,可以從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等方面入手。一是引進和研發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有序實施工藝流程低碳化改造;通過新技術推動生產模式向低碳轉型,從生產源頭降低碳排放強度;以當前為基準,力爭實現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降低30%及以上。二是補全綠色生產環節。完善綠色生產工藝,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早日實現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的目標。三是引育綠色低碳產業。引進培育一批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科技低碳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有序調整;不斷提升單位土地、用能和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先進制造業聚集,早日實現土地產出率的30億元(當年價)/平方公里的目標。
三、建筑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四川省建筑業產業規模大,經濟技術指標排名全國前列,裝配式建筑發展良好,有較大減碳潛力。一是優化建筑結構,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以及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資源,打造氣候適應型綠色低碳建筑群。二是對既有建筑物圍護結構供熱采暖或空調系統進行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項目,提升園區供熱集中度和效率。三是推廣被動式、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應用,注重選用高強度鋼材、低碳混凝土等高性能低碳環保材料,減少建筑污染與能耗排放,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四是推廣立體式綠化建筑,充分利用屋頂、墻面等空間,實現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方式,提升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盡快落實建筑環境與節能政策標準,實現新建工業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40%,以及新建公共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80%。
四、交通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當前,四川省交通領域“油轉電”正在穩步推進,減碳建設應主要集中于交通裝備、交通系統等方面。一是嚴格控制園區內車輛類型,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加快實施電能替代和清潔替代,提高交通物流等環節得電氣化水平,制定燃油汽車退出機制,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二是加快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通過合理規劃并有序建設充電站、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做好充電設施預留接口與停車場區域總體布局。三是打造智能交通系統,將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等綜合運用于交通運輸、服務控制和車輛制造,形成客流疏導系統、園區交通智能調度系統、運營車輛調度管理系統、機動車自動控制系統等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環境、節約能源的智能運輸系統;盡快建立統計核算制度和管理制度,早日實現公共交通中新能源交通工具占比達到80%以及15%的企業建有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目標。
五、生活領域的建設重點和預期目標
目前,四川省人均碳排放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準,且具有較強的宣傳、動員能力,有較好減碳建設基礎。一是倡導綠色生活理念,加強低碳生活的宣傳和普及。制定園區低碳生活建設方案,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園區、企業與個人聯動,形成全民參與。二是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發展循環經濟。設立垃圾回收站點,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高效處理;鼓勵園區居民通過舊物交換,實現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三是建立統一的碳普惠平臺,引導居民養成低碳生活習慣。通過收集居民的碳減排行為數據,為居民的低碳行為計分,建立降碳賬戶,實行相應的激勵機制,打通居民參與減排降碳行動的通道。四是建設低碳生活圈,合理布局綠色空間。優化生活用地配置,拓展園區綠色空間,倡導資源節約、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辦公等綠色生活方式。盡快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有序提高綠化覆蓋率,爭取早日達到30%以上的目標。(作者:程強 傅益霖 彭春 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