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布、主導產業效益、主要經驗做法與創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在創建過程中,主要經驗做法有延鏈補鏈壯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打造全國影響力品牌、堅持聯農帶農、撬動金融與社會資本等經驗,但也存在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顯單一、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農業生產機械化與冷鏈物流設施不足、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

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存在問題
(一)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顯單一
國家產業園建設是“牽一發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大部分國家產業園雖然都建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管委會等組織機構,但主要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統籌協調力度不足,產業園工作仍依靠農業農村部門主導推進,縣自然資源、人社、工商等部門未形成合力。同時,國家產業園后期運營機制顯單一,未建立成熟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園區認定后,更是缺乏持續的投入和運營維護。
(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政策是產業園建設的支撐保障。國家產業園所在相關市縣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落地政策和措施,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支撐不到位。僅少數產業園出臺了專門支持產業園建設的政策措施,大部分沿用當地政府以前的政策,缺乏體制機制創新,無法解決當前企業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點。
(三)生產機械化與冷鏈物流設施不足
廣東省主要以丘陵山地為主,優勢主導產業荔枝、金柚、茶葉、柑橘、青梅、南藥、橘紅等均種植在丘陵緩坡上,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影響,大型機械裝備難以施展,而小型機械設備引進、研發及更新進度滯后,加上當前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職業農民和專業人才不足,導致新技術新裝備推廣受阻,機械化種植、管理水平還較低。縣域冷鏈物流設施配套短板突出,農產品倉儲冷鏈系統不完善。
(四)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雖然廣東省大部分國家產業園主導產業已開發多種精深加工產品,但從整體上看,徐聞菠蘿、茂名荔枝、梅縣金柚、英德紅茶、普寧青梅、惠城絲苗米、陸豐甘薯、南海水產等主導產業精深加工還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對精深加工產品的研發投入還遠遠不夠。精深加工產品在市場上未形成規模效應,產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五)產業園數據監測統計制度不完善
國家產業園監測評價體系提出了關于產業園基礎情況、產業發展、技術裝備等6項大類51個指標要求,這些指標與認定績效評價指標緊密關聯,數據量大,并且部分指標沒有現成的統計口徑,需要在準確理解指標內涵基礎上,統計部門、行業部門、職能部門、各鄉鎮、企業共同協調配合采集。許多產業園在建設過程中未建立起完善的數據統計制度,不注重數據的采集渠道和統一的統計口徑,導致填報數據反復修改,數據前后邏輯矛盾、普遍缺乏必要的佐證依據等。
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對策
針對上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管理與運營機制建設
縣主要領導應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充分調動政府各職能部門,參與推進國家產業園建設。在組織管理方面,除了領導小組、管委會等機構外,建議設置專職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和工作經費,全程跟進產業園建設。同時,引進社會資金(民營資本)入股園區,或組建產業園經營公司,形成持續性運營管理與產業服務機制。
(二)加強縣域制度創新和政策措施落地
在市、縣層面,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省出臺的產業園相關扶持政策,積極探索土地流轉、農村制度改革、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等制度創新,結合產業園錢、地、人、稅收等關鍵環節制約因素,出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及時解決產業園經營主體發展中遇到的突出難題。
(三)加強現代農業裝備技術推廣與冷鏈物流建設,持續拓展精深加工
聯合科研院所,加大丘陵山區機械化、智能化、復合型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研發推廣一批適合本地主導產業生產的農機裝備;大力開展宜機化改造,促進農機農藝融合;開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分級分批次建設區域性冷鏈倉儲物流設施、產地冷庫,提高產業園冷鏈物流水平;加大精深加工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大型企業持續開展精深加工研發,完善精深加工產業鏈,早日形成規模化生產。
(四)建立完善的產業園監測數據統計制度
產業園創建過程中,須根據產業園創建方案目標,明確產業園監測數據與績效評價指標數據基期值和目標值,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建立起完善的國家產業園數據統計制度。準確理解指標內涵,明確數據采集渠道,注重數據之間的關聯與前后邏輯,科學采集和填報監測數據,對數據佐證材料進行歸檔保存,為產業園認定提供堅實數據支撐。
三、結束語
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園組織管理,加強產業園建設運營全過程的跟蹤監測,完善產業園管理機制,從而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健康發展。(作者:何姣、劉建村、王樺、盛泓斌、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