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不僅有助于革命老區保護紅色文化遺產,也有助于其傳承紅色精神、繁榮鄉村文化,更有助于革命老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面振興。革命老區要發揮紅色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紅色產業助力老區振興。

1 鄉村振興背景下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是革命先輩留給老區人民不可多得的物質財富,更是不可復制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實行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對于革命老區實現鄉村振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蘊含著獨特價值。
1.1 有助于保護紅色文化遺產
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有著包括革命遺址、革命歷史文物、紅色故事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是革命先輩留給老區人民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實行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通過將紅色資源與經濟利益相聯系,可以引起更多人對其價值和重要性的關注,從而激發老區人民對紅色資源的保護意識,使其積極參與紅色資源的保護工作。同時,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可以吸引更多資本進入紅色產業,為紅色遺產提供經濟支持,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修復。
1.2 有助于傳承紅色精神,繁榮鄉村文化
發展紅色產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精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和精神生活越來越重視,追隨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艱苦歲月,探尋生命的真諦,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凈化和放飛心靈成為新時代人們的選擇。通過開發紅色資源產業,可以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產品和旅游體驗多元化的需求,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繁榮。同時,老區人民在發展紅色產業的過程中追尋紅色記憶,重溫革命歷史,會進一步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增強實現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參與度。
1.3 有助于革命老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面振興
革命老區曾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重點幫扶對象,現在是國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監測地區。革命老區地理位置一般較為偏僻,主要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基礎薄弱,科技力量和創新人才不足,發展理念較為落后,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依托紅色資源優勢,對紅色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如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吸引游客,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還能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此外,紅色產業的發展還會推動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和鄉村生態環境改善,從而為革命老區贏得更多投資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革命老區投資興業,進而形成革命老區產業興旺、生態振興和人才振興的正向循環。
2 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歷程
2.1 紅色資源產業化起步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
革命老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遺留下了大量革命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紅色資源極為豐富,但因為經歷了戰爭創傷,紅色資源損毀嚴重。新中國成立以后,老區政府陸續展開對革命紀念建筑物的修復工作,但由于長期以來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滯后,紅色資源的修繕保護工作總體推進緩慢。以共和國的搖籃——江西省瑞金市為例,20世紀50年代,當地以葉坪、沙洲壩、烏石垅為重點,修復了革命紀念建筑18處。此后,由于地方財政經費不足,紅色資源的修復工作舉步維艱。直到80年代末中央和國家部委(局)陸續前來尋根,一大批革命舊址和文物才得到系統性的維修保護。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正處于萌芽期,以革命遺址修復和革命文物保護為主,對紅色資源的利用主要是通過建立紅色教育基地,以舊址參觀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2.2 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階段(2000—2010年)
21世紀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力度。紅色旅游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專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革命老區加強與外界聯系、發展經濟的重要抓手。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自此,全國掀起了紅色旅游熱潮。與早期的參觀接待型紅色旅游相比,紅色旅游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較大發展,但紅色旅游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普遍存在旅游形式單一、旅游景區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2.3 紅色資源產業化快速成長階段(2011—2015年)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革命老區縣給予重點扶持”[4],把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上升到國家層面。2012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準了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陜甘寧、左右江、大別山、川陜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在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政策推動下,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產業化發展走上了快車道。革命老區結合自身資源條件,開始探索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相結合的復合型旅游形式,努力打造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旅游產業體系。
2.4 紅色資源產業化轉型升級階段(2016年至今)
隨著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不足等問題凸顯,為了進一步促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我國自2016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國家級政策文件,對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進行規范和引領。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提出“支持老區建設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優先支持老區創建國家級旅游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補助資金進一步向老區傾斜……”“打造紅色旅游品牌,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等政策內容。202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引領下,革命老區以發展紅色旅游為核心,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農業觀光和綠色康養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同時加強了數字技術在紅色資源的采集、儲存、展示和傳播等環節的應用,積極推動紅色產業數字化轉型。
以瑞金為例,瑞金市在開發利用紅色資源的同時,加強了綠色和古色資源的挖掘利用,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客家文化和特色鄉村資源,形成“紅色旅游+鄉村康養度假+研學培訓+休閑觀光旅游”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復合型旅游。同時,瑞金市嘗試通過增設AR導覽系統、VR游戲等創新展陳方式,提供沉浸式場景化紅色體驗。(作者:張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