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分析了南通市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指出四方面的發展趨勢,本章節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立足市場需求,開發鄉村旅游新業態;持續推動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通過“旅游+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融合升級;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智慧鄉村旅游;積極鼓勵“新農人”參與鄉村旅游產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完善鄉村旅游利益協調機制等鄉村旅游優化路徑,以供行業參考。

一、立足市場需求,開發鄉村旅游新業態
南通市鄉村旅游要緊跟市場潮流,依據游客的需求變化及時開發新的旅游業態。一是發展鄉村文化創意類業態,如農居SOHO、創客空間、藝術家村落、藝術集市、文化沙龍等;二是發展運動休閑類業態,如鄉村戶外運動基地、房車營地等;三是結合南通長壽之鄉的特點發展鄉村康養類業態,如健康小鎮、養老公寓、養生民宿、健康管理、養老度假等;四是發展農業生產體驗類業態,如休閑農場、市民農園、租賃農園、周末農夫等。
二、持續推動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南通市鄉村旅游發展要打好文化牌,從豐富的鄉土文化中挖掘提煉旅游要素,進而打造獨具魅力的旅游產品。各地要結合自身特色,激活文化資源,講好文化故事,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
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鄉村旅游景區(點)的命名、解說詞的編撰、旅游宣傳口號的設計等環節都要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可從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資料中選取相關元素;二是開發文化創意旅游產品與項目,例如特色文化主題民宿、民間文化工藝品,主題文化宴席、民風民俗表演等;三是將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四是邀請藝術家、網絡寫手、文學作者、制片人、攝影家等前來南通體驗鄉村旅游產品,鼓勵其創作和發表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文藝作品。建立文化旅游專家智庫,對提出創新性開發建議的專家學者進行獎勵與宣傳;五是營造文化氛圍,在各鄉村旅游景區建設配套文化設施,景區內的建筑、裝修要體現鄉土文化特色;六是鄉村旅游經營者與一線工作人員要通過學習培訓提高對本地區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進而在與游客的互動中展現鄉村文化魅力。
三、通過“旅游+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融合升級
南通市鄉村旅游的發展要跳出單一的傳統旅游接待模式,通過“旅游+特色產業”的方式實現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拓展產業鏈、開發衍生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綜合效益。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旅游業的改造與升級,使旅游業與特色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進而構建全新的產業體系,開拓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實施過程中,要結合當地村鎮的實際情況,選取有特色的地方產業,如林木花卉、特色養殖等,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立足點與新亮點。例如,海安的中洋河豚莊園就成功實現“鄉村旅游+水產養殖”的深度融合,游客不僅可以參觀現代化的養殖生產區,游覽魚天下展示體驗館,還能購買以河豚為代表的名優特產等周邊產品。南通市鄉村地區擁有眾多特色產業,可借此開發“旅游+果業”“旅游+養生產業”“旅游+體育產業”等(見表1)。
四、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智慧鄉村旅游
智慧旅游可以賦能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實施旅游業“雙碳”戰略[3]。結合南通市地方實際,近期可推進和改善以下幾點工作:
一是由政府牽頭與國內知名OTA(在線旅行社)開展南通市鄉村旅游專項合作,積極推動南通市鄉村旅游企業利用途牛、攜程、去哪兒網等在線旅游平臺發布產品信息,構建南通市鄉村旅游主題網頁,為游客提供包括獲取資訊、規劃出行、票務預訂、食宿安排等項目在內的一站式服務。
二是開通南通市鄉村旅游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開發鄉村旅游App,定期向游客推送鄉村旅游指南,包括知名景點、鄉村美食、風景特色、線路推薦、文化風俗等,安排專人處理和回復游客的留言,通過互動及時了解游客的需求與感受,為改進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提供第一手數據資料。
三是創建一批智慧鄉村旅游示范點。鼓勵有條件的鄉村旅游景區率先應用物聯網新技術實現內部的數字化經營管理,開發鄉村旅游企業網站,開設智能體驗商店,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逐步推廣智能導游與電子講解服務,為游客提供便利和全新的體驗。
四是組織開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培訓,鼓勵旅游從業人員利用鄉村旅游電商平臺、直播平臺銷售地方土特產、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構建線下體驗、線上銷售的發展模式。通過提供特定的鄉村旅游場景體驗,進一步促進游客在線上的二次、多次消費,提高南通市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經濟效益。
五、積極鼓勵“新農人”參與鄉村旅游產業
鄉村旅游中的“新農人”既包含鄉村當地具有創新精神的各級干部、從業人員,又包括返鄉創業的商人、投資人、城市白領、科研人員、藝術家及跨國居民群體[4],這一群體普遍科學文化素質較高、思維較活躍、視野較為開闊、接受新知識能力強。鼓勵“新農人”投身鄉村旅游,可以拓寬資金來源、引進先進技術、宣傳先進理念、規范經營管理,具有積極的帶動與示范效應。例如,以青年創業團隊為代表開發的靈巖古莊園,以企業家為代表開發的惠潤板倉露營地,以外籍人士為代表開發的莫干山“洋家樂”,這些項目都在當地及周邊地區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助推當地鄉村旅游品質和層次的提高。
南通市政府可以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鄉村旅游創客基地建設,引導“新農人”以創業主體、職業經理人、咨詢顧問多種形式參與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對符合條件的示范性鄉村旅游創客基地提供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新農人”可設立獎勵基金,鼓勵其面對當地鄉村旅游從業者開展技能培訓、創業指導。
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完善鄉村旅游利益協調機制
發展鄉村旅游的根本出發點是提高村民收益,以旅富農,以旅興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之一是改變某一個或某幾個占據優勢地位的利益主體對鄉村旅游開發和運營的絕對主導,構建多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決策、相互制約且和諧共生的平衡發展模式。
通過對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和鄉村旅游利益協調機制的完善,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積極性,提升其參與旅游的程度和效果,使更多村民共享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果。在經營管理模式方面,鼓勵各鄉村旅游點因地制宜,采用“公司+農戶”“公司+社區+農戶”“政府+企業/合作社+村級組織+農戶”“政府+公司+鄉村旅游協會+旅行社”多種經營方式。在鄉村旅游利益協調機制方面,可由政府出面建立鄉村旅游聯席會議制度或成立鄉村旅游管理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對當地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涉及利益相關者的事務進行研究與決策,充分保障和協調各方利益,共同維護鄉村旅游業的良性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地處東部沿海地區的南通市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及優化路徑,以期對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實踐的深化,鄉村旅游將不斷演化出新的產品、新的業態及新的發展模式,將在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與之相應,各級政府、旅游從業者及整個旅游市場對這一旅游形式的重視度也會與日俱增,需要人們持續加以關注和研究。(作者:顧小光 鄧洋陽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