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影響產業變革的兩條路徑,因此,以政府創新集群治理能力提升為引導,暢通數字經濟元素與產業發展的快速融合渠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成為蘇州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生態體系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

一、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傳統產業一樣,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因此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實現產業創新集群生態體系建設的基礎因素。以5G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工業互聯網等為技術依托,加大新基建的投入力度,構建安全、智能、融合、高效、可控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網絡,培育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前沿引領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建設以高端信息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載體,形成完整的數字經濟創新鏈,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使得創新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以信息化協會、數字經濟產業園等載體為紐帶,支持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重點企業、科研院所、數字科創載體等形成數字產業創新聯盟,使得創新鏈和產業鏈在協同、聯動中實現融合發展,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構建完善數字創新融合發展生態體系。
二、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融合作用,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沖擊下,產業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顯,緊迫性不斷提升,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就需要加快構建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系統,并使得產業創新集群生態系統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所以對于蘇州企業眾多的傳統產業而言,要分行業、分領域、分集群、分規模加快實施“智化數改”,使得傳統產業的相關企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在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過程中激發企業新的創新活力。依托數字經濟發展平臺,從完善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角度出發,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生產的智能化,協同發展的網絡化,滿足服務需要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得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融入傳統產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孵化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促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使得蘇州的產業優勢煥發新的活力,逐漸走向智能化、數字化、高端化和綠色化。
三、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促進產業要素協同發展
“共享、開放、流通”是數據要素資源發揮作用的著力點,但數據要素的產權明晰、估值評價、交易方式等是阻礙數據價值開發的關鍵點,因此只有把握核心關鍵,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探索暢通數據交易流通、開放共享的制度基礎,推進數據融合共享,建設一體化、智能化、上下聯動的公共數據平臺,擴展數據按需歸集范圍,深入發展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促進研究機構、平臺公司數據與產業創新集群的融合共享,有序推動政務創新服務數據與產業創新數據融合應用,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實踐的數據資源配置模式;建立蘇州創新數據交易中心,圍繞數據交易的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環節,構建科學高效的數據交易市場運營體系,以市場化、制度化推動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數字要素市場化流通體系的建立,不僅發揮數據要素的協同性,也可以實現產業集群其他創新要素協同發展。因此創新產業集群各參與主體都應該積極參與以創新數據為紐帶、構建“知識分享、利益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平臺,通過整合優質創新資源,形成協同創新、融通發展良好生態。
四、立足產才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育和發展環境
人才是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應該從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產業結構和數字經濟結構的角度,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為面向未來蘇州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創新集群的需求,有效培養和聚集各級各類創新團隊、職業經理人團隊等高端人才團隊,助推產業創新集群可持續發展。探索將體現市場價值的要素列入人才分類認定評價體系和符合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特點的人才評價方式,鼓勵集群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各類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平臺和服務平臺,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優化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功能,推廣“人才政策計算器”,以人才服務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創新集群的數字化轉型,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創新文化,為人才來蘇提供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五、堅持源策并舉,促進產業鏈融合創新由“被動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
在產業集群創新治理中,“策”與“源”是產業集群創新治理中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科技創新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積累形成就是創新的“源”,而“策”,則是指在“源”的基礎上,通過各類創新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將“源”的優勢激發出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促進產業鏈融合創新,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就必須一方面聚焦“源”,以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為主體,培育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聚焦“策”,來激發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促進在產業創新集群中形成更加穩定、更加高效和持久融洽的產學研合作,就應該創新激勵舉措,把傳統的交流研討會、促進會之類的方式轉變為以項目資金支持為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把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作為項目申報的前置條件。有了項目資金的引導激勵,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在申報項目資金資助時,就會從“被動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從市場需求出發,聯合開展創新研究,促進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形成穩定、高效的產學研協同關系。
六、聚焦服務能力建設,推動政府由“甩手掌柜”向“科技保姆”轉型
創新研發能力、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三力”建設是數字經濟時代政府在產業創新集群培育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著力點,優化服務平臺載體功能,提升政府服務產業集群創新的能力。鼓勵在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龍頭企業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產業基礎研發創新平臺,培育基礎研究能力;支持面向工業互聯網、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等領域,培育行業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公共科技研發創新資源服務水平;培育高水平技術轉移中心、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發展區域性和樞紐型技術交易市場,提供專業、便捷的技術商品生產、交換、流通服務,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集群創新要素融通發展。在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過程中,政府在投入資金的同時,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也至關重要,要從“重投資、輕管理”的“甩手掌柜”,向“投資管理并重”的“科技保姆”轉變,要以各創新主體的實際需求改進和完善創新服務模式,在創新的全過程中,實現政府服務的便捷化、專業化、功能化、數字化和人性化。(作者:付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