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產業規模、產業體系、創新資源、扶持政策四個方面分析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指出存在著行業領軍型企業缺乏、研發和市場化能力不足、產業投融資市場不健全等問題。

一、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當前,南京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環境、生物能源、生物資源等領域率先布局、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專利產品和技術,構建了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推進體系。從產值貢獻率來看,生物醫藥產業依然是南京生物經濟發展的主流形式。
(一)產業規模:產業主體數量快速增長,生物醫藥產業發揮規模效應
2022年,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營收規模達1821.2億元,已經形成“兩核三極”的發展格局,其中“兩核”為江北新區基因與細胞治療中心和江寧區生物醫藥創新中心;“三極”則是棲霞區和南京經開區的創新藥物基地、高淳區的醫械產業化基地、鼓樓區和玄武區的轉化醫學及智慧醫療基地。全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排名前50強中,南京生物醫藥谷位列第13名,江寧高新區位列第17名。截至2022年底,南京擁有生物醫藥產業規上企業775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上市企業17家,其中南京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圍“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榜單。
(二)產業體系:研發與生產并重,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初步建成
經過多年發展,南京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最集聚、研發管線最多、新藥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生物全產業鏈布局有序推進,創新型生物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國內基因測序行業20強企業中,已經有1/3落戶南京。2022年,南京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鏈規上企業達到775家,營業收入實現2060.88億元,同比增長9.7%,已經形成多個產業集群。在市場推廣方面,通過發布《醫保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清單》,推進創新藥品耗材進醫院,累計推出6批共84個生物醫藥創新產品至定點醫療機構使用,涉及29家生產企業,銷售額累計超3億元。
(三)創新資源:要素逐步集聚,產業創新生態初步構筑
創新平臺豐富且完善,南京擁有各類創新平臺166家,包括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10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蒲休d體量多且質高,南京擁有20多所從事生物醫藥教學的院校,其中設有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本科院校有9所;擁有14個國家級生物經濟領域重點實驗室,數量全國排名第四;擁有8個國家級生物醫藥創新載體,生物技術研發優勢顯著。高水平領軍人才集聚,國家級人才數量和省級人才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三,其中僅南京生物醫藥谷內就集聚了10多名兩院院士、30多名國家級人才專家。醫療科創資源稟賦優越,南京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07個,三甲醫院達28家,衛生機構擁有病床超5萬張,數量位列全國第九。在科研和創新資源方面,南京擁有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15個,位列全國第四。
(四)扶持政策:全力打造產業地標,政策環境不斷優化
南京圍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從2019年開始,先后出臺了《南京市打造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地標行動計劃》《生命健康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助力打造南京生物經濟產業地標。2021年9月出臺的南京市《生物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重點圍繞“生物科技創新中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生物制造應用平臺、生物農業轉化基地”四大功能區,把南京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生物經濟先鋒城市。2023年6月出臺的《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從產業強市高度提出,到2025年,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居于全國第一梯隊,打響南京作為生物醫藥創新重鎮的品牌。
二、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南京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代表的生物經濟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前沿成果研發、科研成果轉化、投融資體制和產業布局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一)前沿性突破性成果不足,行業領軍型企業缺乏
雖然南京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企業較多,但存在小、多、散和低水平競爭等問題,缺乏行業領軍型企業,很多企業還處于加工制造較為初級的階段,處于全球分工中產業鏈的中下游,核心競爭力較弱。在基因技術和細胞治療領域前沿性突破性成果仍顯不足。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僅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列泰州、連云港之后。
(二)研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市場化能力不足
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南京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新藥研發力度不足、研發成果轉化困難、難以滿足生物制藥市場發展多樣化需求。目前,南京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低于5%,與發達國家的10%以上相比,差距較大。此外,很多生物醫藥企業缺乏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抵御投資風險能力較弱,這對企業發展非常不利。
(三)產業投融資市場不健全,創新投資占比較低
近年來,南京雖然全力落實“一企一策”資金和政策支持,但是,仍然存在投融資市場不健全,創新投資占比不高等問題。2023年一季度,南京生物醫藥產業鏈上企業共發生融資事件16個,增速65.7%,與杭州、蘇州等城市相比,明顯偏少。此外,生物醫藥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抵抗投資風險能力比較弱,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嚴重制約了生物醫藥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作者:張潔、傅雪梅、蔣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