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近期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百山祖國家公園內清涼亭保護點的建筑實踐,初步探討在EOD模式下的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的設計策略。
一、概念內涵:EOD模式與國家公園
1.1EOD模式
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以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區域發展和建設理念。其本質是通過環境治理、生態系統修復、生態網絡構建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底。以往生態優化的過程更加傾向于保護,對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利用不足,生態治理投入大、周期長、收益少,生態產業陷入資金困局。而EOD模式通過對生態環境治理與關聯產業開發的融合,能有效突破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的瓶頸,形成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良性循環。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的城市化發展達到高峰,忽視了生態環境。城市范圍的無序蔓延以及土地的過度開發帶來了種種生態環境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學者霍納蔡夫斯基提出了以生態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通過將區域生態價值與土地開發政策相結合,將生態環境置于優先的發展地位,利用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的發展。生態導向發展的理念提出后逐漸由單純的生態保護拓展到利用生態環境的優勢來引導土地開發的生態導向發展模式。2016年,我國開始探索結合環境治理與經營的發展模式,政企的目光廣泛聚焦于EOD,探索生態設計復制和推廣的可行性。

1.2 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的設立劃分是為了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通過在小范圍內適度開發來達到大范圍內生態保護的效果。國家公園相對于自然公園和保護區而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居首要地位,保護強度與保護等級最高。國家公園的建設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生態系統的同時,也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民生的重任,是兩山理論的切實踐行,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也為生態友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的機遇。
國家公園內的既有建筑更新設計是體現國家公園代表性、闡釋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最直接的物象表達,它的設計原則與手法將對日后在國家公園影響范圍內的建筑設計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其次,由于國家公園力求最大化地減少人為活動的干預,對于國家公園內建筑改造與更新可供借鑒的案例寥寥無幾,并且這一地段本身在生態、人文與工程上具有多重特殊性,在這一地段進行建筑設計本身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研究意義。
二、策略方法:EOD模式在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中的應用
2.1 國家公園環境為EOD模式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國家公園作為國家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景觀環境最獨特、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國之重器”,具有天然的自然生態稟賦優勢,為EOD模式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環境基礎[7]。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2022年12月30日最新推出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中明確了國家公園建設的發展目標,實施進程與工作機制等主要內容,為實施EOD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2 EOD模式應用于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的必要性
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起步較晚,對于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的探索經驗不足,EOD模式的應用切合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與治理屬性,填補了該設計領域的理論空白。國家公園的發展也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空間品質提升的內容,并且存在著國家公園建設與帶動產業發展割裂的問題,僅僅依托工程手段難以滿足國家公園建設的需求。引入EOD模式,依托國家公園的自然環境與特色資源,利用生態文化設施,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環境優勢,實現生態與發展的雙贏。
2.3 EOD模式在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中的應用機制
2.3.1利用優越生態基底
利用國家公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增強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將環境效益與資源合理利用聯動結合,堅持在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利用資源,以生態為基,構建生態發展體系,開啟綠色發展新篇章。
2.3.2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因地制宜探索國家公園周邊特色產業,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通過綠色發展和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區域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形成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2.3.3建立完善保障體系
EOD模式內容涵蓋生態、產業、工程、運營等方面,涉及的行業專業跨度大,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模式。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一套在國家公園既有建筑更新中的運作機制,并完善相關法律規范,確保每一個環節有所依據。(作者:欒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