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出發,提出基于EOD模式的規劃實施一體化應對策略,為其他城市重點生態地區提供規劃及實施的全流程思路。
一、統籌策劃生態、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庫
統籌濕地內外的一體化區域,引入EOD模式,圍繞“國際重要濕地”策劃生態及基礎設施兩類項目庫,圍繞“世界一流城區”策劃產業項目庫。分為三個階段推動海珠濕地規劃到實施全流程:第一階段為重構生態網絡,通過濕地修復、河湖連通、水質提升及生態岸線營造項目來為周邊地區創造良好的生態基底;第二階段為環境整體提升,通過公共空間建設、濱江綠帶、濱水綠道建設及各片區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來提升濕地的城市服務水平,為周邊產業發展賦能;第三階段為增值提效發展,通過濕地旅游、研學基地、文化創意基地、院士工作坊、數字算法園等類型的產業項目實現地區產業增值提效。

圖6 基于EOD模式的項目庫策劃階段
二、根據“肥瘦搭配”等原則進行項目組合
根據“肥瘦搭配,以豐補歉;位置相鄰,價值加成;權屬相關,進度相同”的選取原則,將三類項目庫的項目組合為“深綠門戶”、“藍綠天窗”、“生態智谷”、“錦繡中軸”、“科創文旅”五個項目組合包,保證包內盈利與前期融資的自平衡;按照建設時序分批實施,近期推進“深綠門戶”、“藍綠天窗”兩個組合包,其中包括了國際濕地館、智慧濕地指揮中心、百年林蔭大道示范段、小洲路花橋、數字云谷等項目,在助力國際重要濕地申請,引入高端平臺及人才,補充濕地科研配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圖 7 海珠濕地EOD項目組合

表1 海珠濕地 EOD 項目組合一覽表
三、建立平衡及長效的價值實現機制
在項目實施中建立生態反哺機制,通過經濟平衡測算確保五個組合包的可行性。以“深綠門戶”組合包為例,其總成本部分主要包括生境修復、國家濕地館建設、游徑及市政道路建設等生態和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建設投入,以及生態工坊、數字云谷兩個產業項目涉及地塊的改建、微改造成本;總收益部分主要包括景區門票收入等生態配套設施運營收入,以及科研辦公、商業出租等產業項目運營收入。經過初步概算,項目通過引入EOD模式能夠實現總成本與總收益相平衡及持續反哺,且撬動融資約38億元,將在較大程度上煥發濕地價值活力,達到生態、經濟、形象多元提升的城市整體溢價增值。

圖8 基于EOD模式的海珠濕地價值實現機制
四、探索形成EOD實施主體及路徑
在實施主體方面,總結并參考國內EOD實踐經驗,海珠濕地形成“政府+平臺企業+社會資源”的“1+1+N”模式。在實施路徑方面,以“藍綠天窗”組合包為例,其中涉及的村集體用地主要通過微改造與品質提升創造產業導入環境,并以土地租賃的方式,由平臺公司統一運營,在實施后三至五年內實現產業項目收益反哺。如未來涉及城市更新計劃,其復建量和搬遷成本將納入城市更新方案,土地及現狀建筑交由政府統籌協調。

圖9 EOD項目的實施路徑

五、EOD模式的綜合效益
海珠濕地通過發展EOD模式,推動政府、企業、濕地辦及周邊村社實現多方合作共享,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能夠形成EOD模式經驗,減少生態投入,引領產業、人才集聚,進而提升城市綜合能級;對于實施企業而言,通過EOD壯大企業實力,提高企業創新研發及管理能力,提高規劃實施一體化競爭力;對于海珠濕地而言,進一步塑造生態品牌形象,提升生態系統服務,持續撬動資本融資;對于周邊村社而言,盤活低效、零散用地,促進數字經濟算法產業空間聚集,從而助力海珠區實現創新驅動,打造大灣區數字經濟價值高地。(作者:許靖濤,林晨薇,周瑩潔,鐘浩明)

圖11 海珠濕地的 EOD 模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