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 改善民生, 實現共同富裕, 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2013年11月3日, 習近平總書記走訪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時, 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大指令。精準扶貧創新了以前的粗放式扶貧, 緊緊圍繞“精準”二字做文章, 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 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 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大力開展精準扶貧, 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實現農村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當前我國扶貧面臨的困境
2015年8月,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表示我國仍有7 000多萬人口沒有脫貧, 當前扶貧已經邁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全新階段, 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難度加大,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層出不窮, 想要在2020年確保其如期脫貧, 任務十分艱巨。
(一) 扶貧開發不注重“扶智”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其收入高低。“授之于漁”的重點是將職業培訓、農業技術推行、擴展信息傳遞途徑作為著手點, 培育出有科學素養、有專業技術、有運營觀念和實力的新型知識化農民。在精準扶貧背景下, 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并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但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專業技能不足、教育的投入匱乏以及培訓力度不足是制約其脫貧致富的一個“瓶頸”。
(二) 扶貧開發不注重“聯動”
精準扶貧產業存在缺乏特色、沒有形成品牌、精準度不高等問題。目前, 許多貧困地區還沒有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共識, 主要表現在發展思路不明確、引導力度不夠、宣傳不到位、分工責任不明確。同時, 精準扶貧產業發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如投入資金問題、信息吸納問題、人口素質問題、權力資本問題及發展機遇問題, 都是由于聯動性缺乏造成的。
(三) 扶貧不注重“生態”
一方面, 貧困地區的生產力匱乏, 生產結構單一, 經營方式落后, 對資源開發沒有合理性規劃, 濫開發的現象加重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 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另一方面, 新產業的發展會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但大部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無法承受某些產業的布局, 其增加了貧困農民脫貧的成本, 生態環境與貧困之間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 難以真正達到精準扶貧的目標。
二、田園綜合體概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 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 即“三區、三園和一體”。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 提出“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這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新途徑、農業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以及農村共建共享的新前景, 為助力精準扶貧創造了新動能。
(一) 以產業為基礎
一個綜合性的田園綜合體是包含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體和城市、鄉村的復合體。一方面, 對農村居民來說, 進城務工的代價太大, 更傾向于在當地發展, 三產融合的模式將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收益;另一方面, 在農村如果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標準, 沒有產業作為依托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個空殼。所以, 發展田園綜合體要大力建設以三產業融合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
(二) 以文化為靈魂
文化就是人與文化融合的過程。田園綜合體充分挖掘農村古老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等獨特文化, 讓更多的人可以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與風俗, 以此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城市與鄉村、生產與消費、農業與工業的關系, 因而形成能夠滿足大自然規律自醒、自警的行為, 在凈化心靈中獲得快樂, 感受當地文化的魅力。
(三) 以鄉村復興為目標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初期階段, 在農業和農村方面落后的國家和社會往往聯系密切, 在此過程中會伴隨著農村年輕人外流、老齡化以及農村社會功能落后等問題。田園綜合體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農業和工業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 并且以鄉村復興和再生產為目標, 通過開發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 給那些逐漸落后的農村注入新的血液, 重新帶來價值和認同的歸屬感。
三、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之一——田園綜合體
作為推動“三農”發展的一種全新思維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精準扶貧的根本路徑。2018年5月《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 精準扶貧戰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 突出問題導向,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全力推進就業扶貧, 加強生態扶貧, 著力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 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獲得感。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是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而田園綜合體建設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種實現形式和創新突破[3]。
(一) 田園綜合體推進“精準扶貧”的意義
1. 圍繞農民開展工作, 契合了精準扶貧的目標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二字, 農民是生產活動的主體, 其作為農村發展的關鍵性資源之一, 是精準扶貧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而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特色鄉鎮建設, 確定把鄉鎮當作田園綜合體發展的依托, 明確了農民是田園綜合體發展過程中的參與主體與受益主體, 從而增加了農民收益, 實現農民真正脫貧致富的目標。
2. 堅持三產融合發展, 破解精準扶貧難題
田園綜合體根據第一產穩固基礎、第二產增加資產、第三產加強業態的總觀念來進行建設, 這就要求進一步擴展產業鏈條, 不斷探究精準扶貧的新道路, 在“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增加農民的年收入, 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標準得到顯著提高。并且要積極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內涵, 激發畢業生、企業家、農業科學技術人員等優秀人才返鄉創業, 將現代的科學技術、經營模式和生產方式帶進農村, 激活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3. 堅持“農業一體化”開發, 優化精準扶貧方式
抓住精準扶貧的核心內涵, 就必須精準識別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 通過田園綜合體項目把優質的生態資源轉化成高質量的生態產品, 把美麗的農村轉化成富有內涵的文化產品, 把珍貴的綠水青山轉化成有價值的金山銀山, 創新扶貧模式, 開發農村生態、文化、旅游新業態, 使貧困地區的人民能依托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 送走貧困, 迎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新景象。
(二) 田園綜合體促進“精準扶貧”的舉措
1. 發展教育促扶貧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智力的推進。一方面, 將農民教育與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相結合。推動科技信息網絡發展會創新當地產業運作方式, 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 把農民最需要的農村科技、市場信息、致富經驗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傳送給農民。另一方面, 需要注意當地的特殊情況, 教育和培訓工作要因地制宜。基于每個農村的實際狀況, 結合當地田園綜合體項目的進展情況, 采用靈變、多樣的培育形式, 讓更多貧困人口能夠接受更具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強化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 不僅為田園綜合體增添了動力, 而且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2. 產業融合促扶貧
第一, 田園綜合體通過政策推動、企業帶動和項目引導, 加快發展綠色、循環農業, 提高優質農產品生產比例, 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統籌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 不斷增強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能力。第二, 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引導第三產業逐步實現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和服務規范化, 拓寬產業融合發展新途徑。第三, 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 形成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格局, 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4]。
3. 保護生態促扶貧
一方面, 田園綜合體圍繞以前保留的自然景觀, 遵循大自然生態規律運行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依照生態學的某些原理進行設計和建造, 使原有的自然景觀得到延伸;另一方面, 田園綜合體積極探索通過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搬遷、生態產業發展和生態鄉村建設帶動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增收的新模式, 研究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脫貧組織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多業增收等措施和政策, 及時總結提煉好的經驗模式, 打造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脫貧樣板, 積極推廣好經驗、好做法, 在脫貧攻堅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四、結語
2018年, 脫貧攻堅制度保障和目標確定后, 精準扶貧工作進入新階段。一方面創新了脫貧的方式、方法、制度建設, 以及脫貧的數量得到穩步提升;另一方面, 精準扶貧還存在農民教育和技能水平不高、產業脫貧模式單一、對生態資源消耗大等問題。要想從根本上破解當前扶貧問題, 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及農村穩定, 必須著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 依托田園綜合體匯聚人才、產業、資源等要素, 精準對接到田園綜合體這一“綜合”平臺, 讓農民在教育培訓中受益, 讓農業在產業融合中增強, 讓農村在保護生態中發展, 致使田園綜合體成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新動能。(作者:石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