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在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進程中,也存在產業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偏弱、優勢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本文聚焦生物醫藥技術及產業發展,提出強化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與國內先進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相比,仍然存在龍頭企業偏少、研發實力有待提升、對創新藥研發支持不夠等問題。
一、醫藥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實力偏弱
廣州市雖有白云山、大參林、廣藥集團等醫藥龍頭企業,但是企業實力整體偏少偏弱。從2022年8月24日生物醫藥企業股票市值情況看,全國市值超過500億元的企業有28家,廣州沒有一家企業入圍,市值最高的企業是白云山(440億元),僅為邁瑞醫藥的12.4%、藥明康德的17.3%。此外,據中國董事局與中國數據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2022年第八屆中國最具影響力醫藥企業百強榜”,廣州市入選企業僅3家,與天津、珠海持平,低于北京(18家)、上海(18家)、蘇州(8家)、深圳(6家)、杭州(5家)等地;而且廣州市沒有企業入圍前20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別有6家、3家、2家和2家企業入圍前20強。
二、研發實力有待增強
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設備材料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雖然廣州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相對較高,比如,2022年百濟神州研發投入水平居全國醫藥企業首位,達到111.5億元,白云山研發投入10.65億元、居全國前列,但企業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百濟神州是2022年上半年中國10家上榜全球生物醫藥發明專利百強藥企/ 機構之一,發明專利申請量達60件,但也僅相當于全球排名第一的瑞士羅士公司的5%,相當于國內排名第一的恒瑞醫藥的1/4,在10家國內上榜的醫藥公司中排名第七。根據“2022中國藥品研發實力排行榜”,廣州市僅有3家企業入選前100位,低于上海(12家)、北京(9家)、成都(7家)、石家莊(6家)、深圳(5家)、南京(5家)、天津(4家)、蘇州(4家)、連云港(4家)。從中藥和化學藥分類排名看,廣州市僅有唯一一家企業進入該領域榜單,分別位居“2022中藥研發實力排行榜50強”和“2022中國化藥研發實力排行榜前50強”的17位和23位。在藥智網等機構發布的“2022中國藥品研發實力排行榜”中,研發投入超10億元企業和“2022年中國企業中國生物醫藥制造外包(CDMO)企業20強”排名中,均沒有廣州市企業上榜。
三、臨床研究發展受限
目前,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正瞄準全產業鏈持續發力,但也存在產、學、研、醫合作不夠緊密的問題,醫藥主體彼此協同性、競合性弱,特別是臨床研究方面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制約因素。如廣州市雖有開展高水平臨床試驗的研究資源優勢與人口基數優勢,但臨床效率與質量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藥物臨床試驗工作非醫務人員本職核心工作,既不屬于醫務人員個人的醫療科研工作,也不是教學工作,加之醫務人員本身工作普遍飽和,缺乏動力也缺乏時間與精力,從而導致其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的積極性不高。同時,藥物臨床試驗牽涉藥品的療效與安全性的評價,要求執行“四個最嚴”并且須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因此也制約了醫療機構開展臨床試驗的積極性。此外,志愿者(病人)通常更關注潛在的風險而對臨床試驗抱有排斥態度。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專業管理與支持的缺乏,藥物臨床試驗的質量與效率更是難以保證。合同研發組織(CRO)是指以合同形式向制藥企業提供臨床研究服務的專業組織,根據“2022中國醫藥CRO 企業20強”排名,廣州市僅博濟醫藥入圍(居15位),落后于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

四、人才資源較為缺乏
生物醫藥產業要順利發展,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國際領軍人才。無論是前端研發,還是多種形式的“出海”,都需要掌握生物醫藥國際前沿、熟悉國外藥品專利及注冊審批等相關政策法規、精通國際投融資和對外貿易的科研領軍型人才、技術人才、服務人才等。目前,廣州市缺乏上述幾種人才,制約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同時,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隨著大量醫藥公司的涌現而猛增。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廣州市醫藥制造業從人員只有3543人,衛生從業人員1943人,遠低于北京(6344人和34158人)和上海(8033人和30900人)。獵聘智庫自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的調研報告顯示,藥品研發、藥品生產/ 質量管理人員、臨床監查員、試劑/IVD 研發在粵港澳大灣區熱門招聘崗位排名上,分別位列第一、第四、第七和第十。作為招聘方,53% 的企業都在2022年增加人員招募數量,創新藥企的人才需求尤為明顯。
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策
一、優化產業鏈
一是補鏈強鏈。完善全產業鏈布局,推動生物醫藥項目招大引強,加快落地一批行業重大項目。二是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深化實施“鏈長+ 鏈主”的協同工作機制,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三是積極培育“新賽道”和“新賽場”。瞄準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不斷增大投入,加強原始創新力度,推動形成一批重磅級新產品。四是打造細分領域產業高地。進一步細分生物醫藥產業門類,密切跟蹤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規模及發展模式等,加強研發、制造與流通等配套服務供給,立足廣州市優勢,選取部分產業,打造細分產業發展高地。
二、培育優勢企業
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圍繞生物藥、現代中藥、化學藥、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與瞪羚企業,挑選若干具有發展潛力的生物醫藥企業并加以扶植,結合企業特點制訂成長路線圖,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構建各類服務型平臺,鼓勵其朝著平臺化與一體化方向發展,從而推動實現產業鏈信息、數據與資源的匯聚。二是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在高校、科研機構或醫療機構區域布局建設一批生物醫藥領域專業孵化器,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三是加快與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臨床試驗研究、注冊申請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廣州市生物醫藥產品與企業“走出去”。四是加快引進培育龍頭合同外包生產組織(CMO)、合同研發組織和合同定制研發生產組織(CDMO)等生物醫藥產業應用基礎平臺。
三、增強臨床服務能力
一是針對優勢臨床試驗資源挖掘不充分問題,建議廣州市醫療機構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優質醫療與學科資源,積極發展優勢專業。二是加強產、學、研、醫合作,鼓勵廣州市本地醫療機構積極備案為臨床試驗機構,對于那些為廣州市生物醫藥企業開展臨床試驗服務并促進了成果轉化的機構,給予適度的資金資助或獎勵。三是鼓勵醫務人員與企業、研發機構共同開展臨床研究,共享研發成果。鼓勵廣州市醫療機構設立專門的臨床試驗部門,建立健全對臨床試驗研究人員績效考核、職稱崗位晉升等方面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臨床試驗的積極性。四是鼓勵已備案廣州市臨床醫療機構建立健全審核機制,不斷優化臨床試驗審核程序,加快啟動臨床項目,不斷加速產品臨床試驗進程。五是針對公眾對臨床試驗理解與支持不足的問題,引導大眾傳媒與專業媒體正面、積極宣傳藥物臨床試驗,不斷營造科學、客觀的社會氛圍,使公眾充分了解臨床試驗的重大意義,了解臨床試驗的科學性、嚴謹性。
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提升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功能水平。推動廣州市國際生物島實驗室等平臺建設,支持面向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建設綜合性大科學裝置。推進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人類細胞譜系裝置、國家基因庫等建設。推動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P4)與三級實驗室(P3)布局建設。二是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強化生物醫療技術創新網絡構建,推進政、產、學、研、醫的協同創新,積極搭建政府、企業、高校、醫療機構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平臺,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成果、重大新藥創制成果等在廣州市轉化。三是培育生物醫藥領域高價值專利。開展集群重點技術領域的專利導航工作,建設基于產業細分領域的專利數據庫。針對生物醫藥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的發明專利,協助企業與機構獲得優先審查與專利快速預審、確權等。
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鞏固提升廣州生物醫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現有優勢。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進醫教協同和產教融合,加大在穗院校生物醫藥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支撐產業發展。支持廣州生物醫藥企業設立博士后工作站,或與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后。二是加強人才引進。圍繞廣州生物醫藥產業補鏈延鏈和強鏈的關鍵環節和主要短板,建立領軍人才快速引進機制,制訂廣州生物醫藥產業人才專項扶持政策,加大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與團隊的引進力度。三是加大財稅金融與國際化人才支持力度。鼓勵高等院校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如加大“生物醫藥+法律”“生物醫藥+ 國際貿易”“生物醫藥+ 語言”等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力度,研究完善吸引國際人才的體制機制。(作者:易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