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規劃設計項目為具體案例,分析在實際項目實踐中低碳生態產業園區的規劃方向,具體分析在項目中如何實現建筑節能、設施低碳、環境綠色。緊缺的城市用地和高品質的空間環境需求使產業園空間形態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集約化土地規劃,新型低碳材料的選擇運用,生態的產業園空間形態的模擬設計是新時代產業園區發展的方向。
一、項目概況
1.1 項目區位
本項目位于北京海淀區,整體開發中關村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項目距離北六環約 8km,距離中心城區約 22km,處在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科技產業核心區域內,產業規劃前景優越。總用地面積為 65075.361㎡,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為 59750.387㎡,總地上建筑規模149376㎡。用地北至北清路,南至豐豪東路,東至永嘉南路,西至永旭南路。用地北側為中關村壹號,南側為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東側為久遠高新裝配公司,西側為四維圖新科技公司,周邊高新技術研發氛圍濃厚,相關產業配套充足。
1.2 設計理念
本項目以云谷為整體規劃設計理念,將高層集中辦公以“云”相連,形成云臺。遵循城市導則,延續城市綠軸,依次設置“創業、創客、創智”三大園區板塊。創客公園下沉谷地設計,與云臺形成空間互動。項目想要規劃一處不斷創造思想和靈感的云臺,實現24小時WORKOME區,在云谷兩側集中布置配套商業,功能集約高效,全方位解決園區員工辦公、社交、購物、娛樂、休閑等生活需求,形成24小時創客服務體驗帶。
二、云谷低碳生態規劃
結合上位規劃,本項目采用一心、二園、三軸、三廣場的規劃布局特點。一心——融合創業、創客、創智的智慧之云活力之谷,高度融合辦公、展示、服務、配套四大功能,環繞云谷打造創業廣場、創客公園和創智空間三大板塊。兩園——孕育智慧之云,規劃設計互動的客廳、創意的擂臺和線下的俱樂部,帶狀的智慧之園在有限的場地里創造出無限的距離,創造出全新的體驗式辦公場景。三軸——編織城市之網,遵循城市導則,讓園區延續城市綠軸。結合園區東西側出入口創造貫穿云谷的園區服務軸,建立聯系兩園的慢行系統,在實現園區開放多元化的同時,將兩側綠帶引入園區。橫縱軸線交錯,編織城市之網。云谷規劃軸線,詳見圖2。

圖2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項目云谷規劃軸線圖
項目順延中關村壹號中央綠軸的設計理念,保留60m寬綠軸作為開放空間,并且與兩側大樓間首層架空連廊和其屋頂花園一起,構成集成電路設計園核心區。結合用地東西兩側 50m 寬綠化帶布置兩組具有圍合感的小型辦公組團,形成尺度宜人花園式辦公場所。用架空層貫穿全園 3 個主軸,串起園區內各大空間,并針對園區核心場所結合空間特點設置三個不同的主題廣場,以提供入駐企業之間交流場所。園區整體規劃鳥瞰效果圖,詳見圖3。

圖3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項目云谷鳥瞰效果圖
三、云谷低碳生態建筑設施設計
3.1 節能建筑
充分利用當地氣候資源,采取被動和主動式設計。自然通風、自然采光,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風潛力,減少使用空調,同時使得室內更加舒適。通過外窗盡量利用自然光,減少燈光照明耗能。結合綠色屋頂,通過智能一體化控制,降低建筑的冷熱負荷和電力負荷,提高室內舒適度,提升居住環境和商業辦公環境的生活質量,改善熱島效應。考慮利用綠色屋頂滲透材料、植物截流等方式起到滯洪及凈化的作用。居住及商業用水考慮將區域內雨水統一收集處理后回用,處理后的雨水主要回用于冷卻水補充、沖廁及道路沖洗等,以實現最小化的用水需求,和最大化的雨水回收。云谷綠色建筑節能設計,詳見圖4。

圖4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項目云谷綠色建筑節能設計
3.2 低碳能源基礎設施
充分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潔的傳統產能設施,采用太陽能光熱板為基地提供熱水、利用土壤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對環境無污染的設施,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和綜合可持續利用,從而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提升環保效益。園區整體以節約資源為空間設計目標,根據固廢的產生區域,采用不同的綜合固廢管理策略,最大程度地實現園區內生活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工作,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四、云谷低碳生態綠色景觀環境設計
4.1 場地光環境
項目在方案設計中建筑布局基本滿足室內外日照環境、采光、通風要求。采用透射率較高的玻璃幕墻,可有效降低對周邊的光污染;在夜景設計中,景觀亮化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照度要求的同時,讓室外夜景照明舒適、溫和,有效地防止夜景光污染。
4.2 室外噪聲環境
本項目場地外部的噪聲源主要是交通噪聲,用地北側北清路是未來區域內最重要的城市主干路,交通流量大。規劃設計方案利用項目與北清路之間 30m 寬的綠化帶種植多層次喬灌木,吸收、隔離部分交通噪聲,有效降低交通噪聲干擾。場地內主要噪聲源是由汽車啟動、運行所引起的噪音,同時也存在由人員活動和設備運行所引起的,其中包括地下車庫通風系統、水泵、空調冷卻塔等。所以,在設計活動場地附近、地下車庫出入口等容易出現噪音的建筑附近采用景觀微地形,密植多層次喬灌木的設計手法,有效降低噪聲對辦公環境的影響。
4.3 景觀綠化
產業園中的景觀綠地在有效調節園區戶外小氣候的同時起到美化園區環境的作用,也可用作輔助建筑節能和減少建筑能耗的保護層。本項目的綠地率為 25%,在項目東、西、北側有大片公共綠地景觀(詳見圖5),在景觀設計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貫徹綠色環保理念:
⑴復層綠化:園區內園林種植設計通過喬灌草復合種植,實現復層綠化。以喬木為主,喬灌草復合,合理配置,提高綠地空間利用率和環境空間綠量,讓有限綠地生態效益最大化。設計中不出現、不使用大面積草坪,降低水資源能耗。充分利用喬灌木配合,不但改善了產業園區的生態環境,還為辦公環境提供遮陽、休息等良好的室外空間條件。
⑵屋頂綠化:利用裙房屋頂設置屋頂花園,既可為辦公區提供室外活動區域,同時可起到調節室內氣候的作用。
⑶輔助節能:綠化對產業園區內的濕度有一定提高,能夠在夏季有效降低室外溫度,可以做為輔助建筑節能的方法之一,所以,設計時建筑物南側栽植多用闊葉落葉喬木,夏天給建筑物遮陽,減少空調能耗的同時,改善小氣候環境,調節空氣濕度。冬天樹木落葉以后,建筑是可以接受到陽光照射的,綠化方案有助于改善建筑物室內冬、夏兩季的舒適性。
⑷透水地面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提高地面透水能力,最大化的降低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加大場地雨水及地下水涵養,提高滲透能力,實現地下水的補充量,降低排水系統負荷,從而有效改善園區內整體的排水狀況。
五、結語
產業園低碳生態建設并非僅僅是口號中的“虛生態”或裝飾門面的“秀生態”建設,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低碳生態產業園區的構建規劃理念和內容具有獨立的體系和關鍵的定位,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園區綜合能源消耗的低碳化。依托園區原有的生態規劃而建,通過引入和引導多生態產業設計,并通過新材料、新手法的運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有效降低園區建筑、景觀環境對能源的消耗和排放,以環境為抓手,實現產業園區的低碳與生態化設計。(作者:李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