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針對農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本節將 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有完善新型農村用地整體規劃,實施集約管理政策,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科學制定產業規劃,發展特色鄉鎮主導產業,鼓勵外出人員返鄉,從粗放耕種到集約利用土地,整理農村居民點,減少住宅用地浪費,夯實農地基礎設施建設等對策,采取如下措施:

一、 做好農村土地整體規劃
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整體規劃工作,將其與城市、村鎮和產業發展規劃有機結合,配套銜接,統一謀劃,統一布局。增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一屆接著一屆,不能搞 “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形式主義[8]。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應該聘請有資質、有實力的機構和專家,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制定出具有特色、長遠的規劃,發揮規劃的引領功能。在編制規劃時,要廣泛地征求各方面的建議,仔細聽取專家學者和群眾的建議,集思廣益,以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同時要兼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各個方面,保證規劃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其中尤其需要注重耕地利用規劃的編制,確定耕地利用優先順序,加強耕地資源保護,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二、 完善農村土地集約管理政策
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化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業機械化和工業化水平,而且還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9]。土地是農民生存的基石,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處理好農村土地問題,是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監督管理農村土地,需要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轉政策、集約化管理政策和規劃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村土地行政管理體系,明確政府的職責和權限,并實行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為了更好地充分發揮地方的作用,應該建立一個從基層單位到中央政府的農村土地管理政策反饋機制。此外,還應該從立法上制定完善的土地集約管理政策,確保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土地征收和流轉。因此,為了促進農村土地集約化,國家必須加強對土地集約政策的制定,提高農村土地效率,加速新農村建設的腳步。
三、 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市場
為了有效利用資源,減輕或消除耕地撂荒問題,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機制,加強宣傳培訓,提升農戶的土地流轉意識,引導他們將不愿耕作或無法耕作的土地轉讓給其他人。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監管體系,以確保土地的有效利用。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土地流轉監督管理機制,農業土地流轉不合規的問題日益突出,多數農戶流轉土地的方式單一粗暴,沒有簽訂流轉合同且沒有公證,從而導致后續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各地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機制,以推進農業土地流轉的規范性和有序化。為了保證土地流轉交易市場的嚴格運作,應該構建一套科學可行、合理規范的監督管理機制,并且在當地或部門的監管下,各方應當簽訂規范的交易合同,以盡量減少或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爭議和沖突。為了保證土地的合理利用,可設立一個動態監督機制來監督農村土地流轉后的運營情況。如果發現有不良經營行為或未按照合同規定進行經營,政府可以回購或轉租這些土地。
四、 科學制定產業規劃,通過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計劃,進一步發展具有特色的農村主導產業,促進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流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因此,在制定農村發展規劃時,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正確合理布局農村產業。特別是要依據不同性質的耕地特征,正確合理編制產業規劃,充分利用當地政府幫扶助農的政策和自身及其周邊的特點,合理配置資源,大力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制訂相關的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同時為了以促進農村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重視度,應該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并在此基礎上擴大產業鏈條,建立銷售或深加工企業,吸引在外打工人才回鄉工作,為農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為了促進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和創業,當地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
五、 從粗放耕種到集約利用土地
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推進農業發展,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此,應該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發展,提升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可以自家耕種,也可以將土地流轉出去,盤活農村土地,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夠以所有者的身份參與到收入分配中來,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村民將田地流轉出后,由專業人員進行生產管理,提高土地產出。政府應該采取具體措施,加大對農業宅基地的監管,以實現農村集約用地。為此,政府應當制定嚴格的審批管理機制,并設立獎懲機制,激勵他們在荒地等非耕地上建房,對于有空余宅基地的集體所有,一般不得審批新的宅基地,而對購置本村舊宅基地的農戶,也應當予以適當的獎勵,以激勵他們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對于違反規定建造的住房,應堅決嚴肅執法,并依法拆除違法建筑。
六、 整理農村居民點,減少住宅用地的浪費
盡管我國農村土地覆蓋面廣闊,但人口數量較多,因而應當節約用地。為了解決空心村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重視農村居民點整理,實行遷村并點的優惠政策,讓村民集中居住于中心村和小城鎮中央,同時支持商品住宅和一些社會福利工程項目,以減少土地補償費和其他費用的支出。由于村莊的大規模搬遷,大型中心村的工程建設將成為重中之重,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同時,人民也將從生態較脆弱的地區遷出,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節約土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12]。
七、 采取綜合措施來有效控制農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從源頭和現狀兩方面入手,嚴格執行審批制度,減少高污染建設項目的數量,強化對環境污染源的監測,并采用新開發的生物化殺蟲劑來取代常規殺蟲劑,以減少高毒低效易遺留的農藥的使用。同樣,還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積極推進農村生活環境保護的整治,嚴格規范固定污染物和廢物的處理,并且增加生態系統保護能力,堅持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的觀念,以此來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發展。打造重點環保工程,使其發揮引領作用,將環保技術與生物保護措施、耕作政策有機結合,以有效防止土壤沙化、鹽堿化和水土流失。同時,加強農村生態景觀的改造,重視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行多元化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促進農村區域的發展,堅持“誰開發誰維護,誰污染誰修復”,合理配置三大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并制定符合當地土地資源現狀的生態環境規劃和安全保護措施,并且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有償使用農村土地、繳納農村土地生態環境恢復整治保護金等方式,明確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方法和途徑。
八、 夯實農地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業用地的生產效益至關重要,這也是農村社會非常看重的一項內容。然而,由于自然環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業用地缺乏水利工程設施,這種狀況處于“靠天吃飯”。另外,一些農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澆灌設備如渠道、水井等已經年久損壞,破敗不堪,嚴重影響了農戶的耕作、種植和生產。因此,對農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檢查顯得尤為迫切。在檢查過程中,應當遵循“一村一策”的方針,并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根據檢查結果開展后續的建設、修整、補充和完善。對待缺乏水利工程設施的農業用地,應該盡最大努力來解決問題,改善狀況[13]。針對陳舊的水渠、井等水利設施,應該盡快予以保護、修繕和完善,以增加農業用地的產量和收益,方便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率。
九、 加大土地利用相關知識宣傳
農村土地利用不僅要考慮其經濟效益,更應重視其社會和生態效益。為此,政府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讓他們加強重視農村土地利用的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可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培訓,如開展課堂講座、參觀示范地區等。為了更好地宣傳土地利用知識,不僅可采用廣播、板報等傳統形式,也可積極采用視頻、走訪、試驗區參訪等方式,讓農村土地經營主體能夠更好地了解和享受合理利用農村土地的福利。
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及人們對有機農產品等生態農副產品的需要越來越大,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受到普遍關注。在農村土地利用方面,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土地集約管理水平,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通過農村土地利用問題的逐步解決,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潛能,發揮土地資源優勢,挖掘農業農村潛力,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作者:喻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