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資源成為當前鄉村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優越的區位環境使這里的鄉村有進行大規模、多產業方式發展的機會,形成集中連片打造、特色整體提升發展的新模式。鄠邑區美麗鄉村建設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將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系統性地進行推進與實施,在此過程中,保護地方優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利用現存的古跡和周邊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以使用主體生活生產的亟待提升和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為動力,形成當地自然、文化村民的和諧共生的新模式。

一、宏觀-中觀-微觀多層次發展策略
1.1 宏觀:統一規劃,連片建設發展策略
連片發展策略是把“生態宜居”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按照“多村統一規劃,區域一體建設”的標準和要求,以石井段環山旅游路沿線省市級美麗村莊為重點對象,按照串珠成鏈、連片成景,打造美麗村莊片區并形成集群效應,形成鄠邑區美麗村莊片區。以創建驗收通過的省市級美麗村莊為主體,選定栗峪口村(省級)、石井街辦蔡家坡村(省級)、栗園坡村、阿姑泉村、站馬村、下莊村、澇峪口村(五個市級)為片區化建設區城。按照區-鎮-村三級同時建設打造集中聯片式村莊,突出產村相融打造文旅結合的綜合規劃布局,通過開展“關中忙罷節活動”弘揚特色文化及區內自然、人文、區位優勢及產業發展資源,分批組織實施,打造美麗村莊片區化建設樣板。把美麗村莊連片建設作為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塑造示范典型的核心工程,通過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和特色塑造,突出“八個一”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即“一個核心主打品牌、一個游客服務中心、一條串村旅游線路、一條關中特色村巷、一群高端精品民宿、一座農副產品展廳、一批農耕體驗項目、一批網紅打卡布點”,同時通過“關中忙罷節活動”等活動的開展,帶動該區域經濟發展。
1.2 中觀:生態打底、人文提升,打造村落文化品牌策略
通過歷史文化和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文化旅游策劃、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機制研究機構、高校學者和優秀鄉賢等,打造多位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和管理共同體,成為陜西省美麗鄉村發展的研究保障。從地域隱性的景觀基因的視角,對美麗鄉村蘊含的地域文化進行挖掘和識別,梳理出顯性的聚落肌理、民居形式、特色符號等并運用至當今建設過程當中。加強區域文化旅游合作,利用當前區域優勢,打造村落連片、民宿連片的集群式發展模式,在整體片區內展示陜西省線狀文化遺產的品牌魅力。同時,各個村莊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具體情況尋求差異性特色化發展路徑,形成陜西文化名片的同時,豐富村落線路和村落旅游品牌。
1.3 微觀:優化三生空間,提升人居環境策略
文化生態學重視人的地位,將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聚焦于人居環境的提升。只有人們安居樂業,鄉村才能實現振興。在充分尊重當地自然環境、保持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村莊內部的民居進行整體優化提升設計,避免當前千村一面,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環境,實現民眾參與,讓農村居民具有話語權,在充分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改善外部景觀環境和內部使用空間環境。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在連片村莊的交界點、村莊內部的公共空間區域合理安排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休閑、產業等空間。總體要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在保持原有傳統風貌的情況下,完善基礎設施,在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和地區資源優勢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宜居生活空間、多元生產空間、優美生態空間。
二、文化生態視角下“四位一體”發展建議
2.1 產業連片發展
在《西安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中,村莊規劃布局打破了行政村邊界限制,通過“縣(區)域一盤棋”統籌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業態相近、地域相鄰”的村莊實現集聚發展,對于較大型的市政基礎設施,將集中建設實現區域共享[6]。產業連片發展的規劃設計要在考察各個鄉村現有產業情況的基礎上,合理配置用地要素,并預留出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設用地,形成新的用地指標。針對居住用地、公共設施、文旅設施及產業設施等,合理配比土地使用,保證各項設施均勻、均質分布,在滿足農村生活的同時,與連片發展趨勢相適應,為未來打造大型鄉村綜合體預留一定的建設空間。
2.2 文化創意多元化展示
文化與創意的注入是美麗鄉村的內在動力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將鄉村文旅、現代技術、網絡媒體、短視頻直播等要素進行融合,是使陜西地區鄉村整體提升、由量變產生質變的有效方法。關中、陜南以及陜北各具風情的鄉村文化一直以來對外界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文化創意的多途徑展示和民眾的關注度的努力提升,可以讓村莊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活化保護”,與此同時,展示的目的是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這一良性循環也會促進當地鄉村更多人從事、發展這一項事業。首先,將連片集中的村莊中各個區域的文化遺產進行真實性的保留和還原,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同時,傳承美麗鄉村的歷史傳統文化、生產生活習俗等,在此基礎上,積極結合現代科技和創意設計文化,對鄉村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品牌進行包裝;另一方面,將傳統要素和現代功能有機結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式的鄉村,通過連片發展形成有規模、可分區、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條件可行的片區設置鄉村開放式博物館,完善連片發展途徑。具體做法如利用現代AR技術、開發文創產品、打造數字旅游平臺等方式,增強美麗鄉村的體驗性和互動性。
2.3 藝術設計參與鄉村建設
鄉村與藝術的結合古已有之,但因藝術書較少等原因沒有成為體系。長期生活在鄉村中的人們通過歷代智慧的積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鄉村文化。尤其在陜西地區,農耕文化、儒家文化等優秀的文化應當以藝術性和時代性為特征,結合鄉村進行植入。陜西地區應該與當地設計與藝術類發展水平較高的高校進行合作,以專業的角度深度挖掘當地美麗鄉村的文化藝術價值,借助藝術提升手段將現有元素提取應用,放大藝術鄉村規劃設計與改造的價值。利用高校研究者、設計師和藝術家,甚至是在校學生活躍的思維和智慧,將文化元素與鄉村的生態、生活和生產空間進行耦合設計融入,讓美麗鄉村重新呈現出文化、人、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這不僅能夠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還能夠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2.4 多位一體多方治理
美麗鄉村需要現代化的治理模式來促進轉型和科學發展,關鍵是要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立多元的治理模式至關重要。這種治理格局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通過村委會、社會團體、村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為現代化的鄉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組織和體制保障。提高鄉村治理效能,需要加強各種多元主體的建設和培育,特別是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市場組織等。這些主體的不斷壯大和能力的提升,能夠促進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效率。因此,應當為美麗鄉村現代化治理提供更多的組織和體制保障,加強多元主體的建設和培育,推進現代化鄉村治理進程,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作者:李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