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等規劃制定,明確了五年規劃期間推動數字經濟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及其核心任務等。其中,《“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要達到10%。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傳感器、量子信息、網絡通信、集成電路、關鍵軟件將成為重點發展產業。
一、數字經濟分類為我國數字經濟提供標準
數字經濟分類為我國數字經濟核算提供了統一可比統計標準、口徑和范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和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科學界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范圍,全面統計數字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結構,滿足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數字經濟的統計需求。2021年5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國家統計局令第33號)。
1、界定
2016年,杭州G20峰會通過《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中一項重要議題,數字經濟概念應運而生。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數字經濟,提出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
2、定義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3、分類
數字經濟可分為五大類,一是數字產品制造業,二是數字產品服務業,三是數字技術應用業,四是數字要素驅動業,五是數字化效率提升業。
4、 結構鏈
數字經濟結構鏈主要包括兩部分:
第一部分,數字產業化。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技術形成產業的過程,為數字經濟整體進步提供了基礎的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等。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是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核心產業與分類中的第一至第四類保持一致。產業類型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2022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規模為9.2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
第二部分,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是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過程,主要是應用數字技術帶來了生產數量的提高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產業數字化為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輸出強勁動力。利用數字技術與傳統的農業、工業、服務業、政府民生等行業融合發展。2022年產業數字化增加值規模為41.0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1.6%。
圖表 1:數字經濟結構鏈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
二、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1、 特征
數字經濟數據是重要生產要素,網絡是重要載體,信息技術應用是最重要的推動力。數字經濟主要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數據信息高速流通。
從微觀層面看,數據資源是企業謀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通過對搜集的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使得按需生產逐漸成為現實,顛覆了傳統發展模式。從宏觀層面看,擁有巨大潛力和能量的數據信息已成為經濟社會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是整個數字經濟的生命源泉。基于數據傳輸的物聯網,既打破了傳統地域上的客觀屏障,加速了各類物質資源的互聯互通,也促進了基于各類平臺的數據量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
第二,數字技術快速創新。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數字技術領域創新活躍,不斷拓展著人類的認知和經濟增長空間。區別于以往的通用目的技術,數字技術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態勢,并能夠持續不斷地實現顛覆式創新,推動新技術成熟并進入商業化階段,形成新產品或新的商業模式,促進產業生態持續完善,進而提升未來發展動力。
第三,產業融合加速發展。
通過對數字技術深度應用,傳統產業在生產要素、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等方面都實現了創新。這種創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模糊了傳統產業間的類別邊界,使傳統產業與數字產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成為可能;二是促進了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制造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第四,經濟活動加速變革。
在數字經濟時代,市場經濟活動呈現出革命性的新特點,即數字經濟能夠促進生產經營模式發生顛覆性變革。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雙方界限逐漸融合,傳統市場模式下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得到改善,供需對接效率進一步提升。同時,促進了利潤空間的擴大、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場銷量的增長,最終實現整個制造業生態圈的合作共贏。
我國數字經濟處于融合發展期。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數字經濟已經歷萌芽期、高速發展時期和融合發展期三大歷程。第一,萌芽期(1994-2002年)。1994 年,我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進入互聯網時代。第一,高速發展時期(2003-2015年)。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數字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新業態不斷涌現。第三,融合發展期(2016年至今)。2016 年,我國互聯網行業進入移動端時代,我國數字經濟邁入融合發展期。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包括產業融合、兩化融合、兩業融合、線上線下融合、農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等多種多樣的融合發展模式。
2、規模
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從2012年至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0.2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41.5%。
圖表 2:2012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單位: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
圖表 3:2012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占GDP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
3、趨勢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十四五”期間,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焦點。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正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新階段,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挑戰,數字經濟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經濟質量效益方面大有可為。
三、數字經濟產業相關政策體系愈加完善
2015年以來,我國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推動中國經濟向數字化經濟發展。截止到2023年8月,我國國家級和省級層面共出臺50項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和規劃,其中,“十三五”期間政策出臺較多,數字經濟政策體系愈加完善。
1、國家級政策
從頂層設計來看,《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等重大戰略規劃出臺實施,為數字經濟全方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數據要素來看,《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又稱“數據二十條”,是我國專門針對某一要素的第一份基礎制度,對我國數據要素的發展方向起到“指南針”的作用。
圖表 4:我國國家級數字經濟行業相關政策整理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
2、省市級政策
數字經濟是一種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政策不斷深化和落地,使得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政策規劃,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各地數字經濟規模增長迅速。
圖表 5:我國省級數字經濟行業相關政策整理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
四、數字經濟上市企業是國民經濟主力軍
數字經濟企業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類企業。其中,數字產業化企業包括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信息技術服務、軟件開發、數字產品等;產業數字化企業包括智能制造、數字貿易、智能交通、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中。
從總體市場來看,2022年,A股上市企業數量為5061家。在數字產業化領域,2022年,數字產業化(即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產業)上市企業為1211家,較2021年(1058家)增長了14.5%。數字產業化上市企業占A股比重為23.9%。在產業數字化領域,2022年,產業數字化領域上市企業數量為3856家,占A股比重為76.2%。
從細分行業來看,2022年,數字產業化上市企業中,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占比最高,達到36.0%,其次是信息技術服務和軟件開發,比例分別為15.0%和12.0%。2022年,產業數字化上市企業中,主要集中分布在智能制造行業,比例為68.0%。
圖表 6: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上市企業行業結構

數據來源:中機產城研究院、鏈招咨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