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闡述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并通過圖表和數據分析的方式提出全球工業機器人存量呈不斷攀升態勢;其次,定義了本文所研究的老齡化范圍,并利用1993-2019年世界年齡大于65歲的人口所占比率、老年扶比率、粗出生率和平均預期壽命四組數據,對老齡化程度做了深入分析,得出當前全球老齡化程度日漸嚴重;最后,對國際產業轉移的特點以及內容做出了闡述,并分別描述了世界發展史上五次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時間和特點。
一、老齡化現狀分析
老齡化的含義包括微觀定義和宏觀定義,微觀定義指個體隨時間變化逐步衰老的動態化過程,宏觀定義指一國或地區人口群體的年齡結構老化的社會發展過程。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老齡化的宏觀層面,《人口學詞典》2提出,老齡化是指社會呈現出“老年型”特征,具體表現為:一國或地區年齡大于60的人數占社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多,或年齡大于65的老年人占社會總人數的比率為7%甚至更大。
自21世紀邁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全球各國均陷入諸多程度不同的老齡化困境,并且形勢愈發紛亂復雜,其中,日本、意大利、德國等發達國家尤為顯著。據世界銀行統計顯示,近60年以來世界各國老齡化程度呈加速增長的趨勢,全球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世界老齡化特征如圖4-2和4-3所示。觀察圖4-2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數據,可以發現,2002年年齡大于65歲的人數占比為7.045%且此后呈攀升趨勢,說明自此世界“成長”為老齡化社會。2019年該比例已達9.099%,且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這說明了社會的老齡化程度仍在逐漸加深。其中,人口老齡化水平最高的日本,在2020年人口普查終值中顯示,較2015年相比該比例增加了2.0至28.6個百分點,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圖4-2的老年撫養比數據,表示的是年齡高于65歲的人數與勞動力人數的比例,同樣是具有代表性的社會老齡化程度的衡量指標(逯進和劉俊琦,2021),觀察圖4-2所展現的數據可以發現,該指標同樣呈增長態勢,說明全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狀況是真實存在的。郭麗爽(2011)提出人口老齡化本質上是一種人口的“年齡結構”效應,是由社會整體出生率的持續走低和平均壽命的走高引起的綜合結果,具體表現為:長期人口出生率低,將導致年輕人口占比少;老年壽命的提高則會帶來老年人口占比的走高。觀察圖4-2給出的全球每千人出生率數據,可以發現,該數據呈現的是下降的趨勢,而世界的平均預期壽命(如圖4-3示)則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增強和醫療服務的優化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這兩組數據充分證明了全球的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綜上所述,從各個角度來看,世界的老齡化程度都呈現增長的態勢。

二、工業機器人現狀分析
以往關于工業機器人概念的研究較為缺乏,芮明杰(2014)采用“工業4.0”代表未來制造業中新一代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并將其解釋為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賈根良(2015)進一步界定了工業機器人的含義,將其定義為人的智和物融合在一起,發明出的人工智能軟件、智能基礎構架設備、智能電子設備以及城市治理中各種各樣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通過人機交互等高級技術進行物聯網的控制,對傳統企業進行升級改造,納入工業智能化改造的過程,推動國民經濟體系智能化逐步攀升的過程。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定義,工業機器人是自動化的、可編程的,攜帶3個及更多自動化設備的用于制造生產的機器人系統。
當前,全球各國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實現了有史以來的峰值,尤其在現代化、互聯網化普及的背景下,這一數據在短短五年時間(2014-2019)提高了約85%。法蘭克福在2021年10月28日提到《2021年世界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報告指出,世界各國企業運用的工業機器人總數同比增長了10個百分點,達到了創紀錄的三百萬臺。雖然近兩年全球面臨嚴重的新冠疫情,但2020年新機器人的銷量仍提升了0.5個百分點,同年的全球出貨量數據為38.4萬臺。下圖4-1描繪的是2010-2020年世界工業機器人存量數據,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到,近十年來,全球工業機器人存量呈不斷攀升態勢,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加快。
三、國際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產業轉移是實現生產要素有效配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方式之一。泛義的產業轉移定義為,在給定期間,兩個或多個地區由于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差異,而帶來的產業在區域間的重新構造;狹義的產業轉移則比較注重由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而將一些生產活動轉移至另一個區域的整體行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國家之間因產業競爭優勢的變換而使得產業重新選擇區位的過程,即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空間布局重構。
總結全球經濟興盛的進程,全球共經歷了5次巨大影響的國際產業轉移。國際產業轉移第一次發生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此次轉移的起因是英國工業社會進步導致要素需求量激增,英國不得不尋求更低的生產成本,進而自發進行了國際產業轉移。接下來的一次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由于美國科技快速發展,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便將勞動密集型國際產業轉移至日本、加拿大等。第三次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因于日本國內勞動及價格上漲,失去了人口紅利優勢,因此將勞動密集型國際產業轉移至亞洲某些具有人口優勢的國家。第四次是在二十世紀后期,因為部分發達國家重點發展高端產業,便將一部分低端國際產業轉移至他國。第五次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此時中國轉變為首要的產生輸出者,此次產業轉移歷程具體展現為中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至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作者:周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