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兼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產業形態,具有綠色環保、高附加值、消費群體廣等諸多特點和優勢。當前,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支柱性、先導性、引領性的產業形態,成為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文化產業的界定和分類
現代意義的文化產業概念,是30多年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的。它將文化產業界定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分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一般來說,文化產業可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文化產品的產業,二是文化服務產業,三是具有較高文化附加值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文化產業的經濟性與生產性,將其分為影視產業、音像業、廣告業、咨詢業、網絡業、文化旅游業、文化娛樂業等。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稱謂不盡相同,如美國說的是版權產業,歐盟說的是內容產業,英國說的是創意產業,日本說的是感性產業等。這也體現出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國家和經濟體的發展水平與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對文化產業的分類也存在差別。比如,美國的版權產業分為文化藝術業(含表演藝術、藝術博物館)、影視業、圖書業、音樂唱片業四大類;歐盟的內容產業主要分為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服務產業;日本的感性產業分為內容產業、休閑產業和時尚產業;等等。
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態勢
從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看,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產品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文化產業經濟逐步提升的過程。文化產業的巨大經濟潛力已被許多國家和主要經濟體所認同,世界文化產業呈現群雄并起、千帆競發的局面。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其增加值超過其他產業,增長率普遍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文化產業正朝著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也在迅速增加。
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和融合,既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出口收益,也促進社會包容、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化發展。2013年,我國經濟首次出現產業結構三、二、一的格局,首次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經濟體,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必須打破行業、地域、專業、部門和所有制壁壘。這對于調整經濟結構、增強文化原創力、破解制造業產能過剩難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意義重大。同時,應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自身升級換代,由傳統業態、低端旅游等向高端科技特別是線上業態、電子商務、移動運營發展。
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
在世界文化產業競爭激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積極回應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現實需要,將文化產業作為高端產業和目標產業形態。這迫切需要加強宏觀經濟層面的頂層設計,改革體制機制,科學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研發與運營機制。
二是根據具體發展層次、行業水平、現有條件,采取一區一策、一業一策的方案,解決東部、中部、西部之間以及不同梯次、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之間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包容性發展。
三是構建文化產業紐帶,促進東部與中西部在人才、投資、技術、管理、企業家能力和貿易等方面的對接。那種臨時性、無償地以硬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援建模式往往不可持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等,使到西部投資開發的企業包括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在“雙創”熱潮中不斷生長的小微企業在文化產業開發中獲得經濟利益。
四是大力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經濟政策改革創新。以土地或地產換發展、以免租金等吸引企業入駐的商業策略已不能獲得實效。我國文化產業經濟政策創新的主要目標應定位于全方位建立人才、環境、交易、體驗平臺,包括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互聯網金融、眾籌在內的投融資方式、上市融資機制等運營平臺,4G時代網絡化、移動化以及線上線下完美結合的技術與銷售平臺,可實行綜合服務的孵化器運營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