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在發展石油石化循環產業園方面作了大量嘗試,建設了一批石油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標桿,但創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比較普遍的問題。

我國石油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難以滿足高附加值發展目標。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重點行業資源產出效率不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規范化水平低,回收設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難,大宗固廢產生強度高、利用不充分、綜合利用產品附加值低等突出問題。循環再利用品質與成本難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材料要求,亟須提升高質量循環利用能力。
創新能力不足,結構性矛盾凸顯。創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比較普遍的問題,有的石化園區創新要素配置不合理,有的創新資源協同不夠,有的成果吸納轉化能力有待提高,導致很多石化園區產業鏈趨同、產業結構層次低下、產品結構雷同、資源矛盾突出。
雙碳形勢下,精準減排刻不容緩。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面臨更加嚴峻的環保考驗。石油化工行業作為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本身就面臨較大的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壓力。石化產業園一直以來都是碳排放大戶,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產生及排放的集中區域,在政策推動下,石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就成為減碳降耗的主陣地,精準減排刻不容緩。
經濟與社會效益相脫節,持續發展難以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園土地的投入回報、產業園區投資建設與運營方的經濟回報等都是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著園區的可持續性。相對于傳統產業園,循環產業園不僅前期建設成本投入大,而且后期園區運維和產業發展的成本也相對較高。雖然通過土地出讓取得收益可以償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但入園企業購地建設和運營投入的投資最終也需要通過實現經濟效益來償還。產業園準入標準不高,阻礙發展質量和規模。一些產業園因為規劃、籌建時間短,制度建設滯后,會存在入園標準不高等情況。這些園區選擇入園項目時,只考慮經濟效益和政績工程,不考慮項目技術先進性、園區內上下游產業鏈關聯度等因素,以及是否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項目,使得園區內呈現大型企業少、科技含量低、產品結構單一、相互間協同性差等不足,安全環保主體責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極大地阻礙了園區的發展質量和規模。
促進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將會越來越少,合理有效利用石油資源,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是石化產業及產業園的重要任務,要把寶貴的石油資源主要用于生產其他能源難以替代或難以大規模替代的交通運輸燃料和石化原料上。一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優化產業結構,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與設備,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技術,積極培育一體化、高端化的石化產業鏈。二是要按照清潔生產的思路,從“規劃、設計、生產過程、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來分析生產過程,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使生產流程朝簡單化、緊湊化、大型化和連續化的方向發展,盡量減少進入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和能源能量,從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三是石油企業要大力發展加氫煉油二次加工裝置,使原油中的重質、劣質成分充分轉化成優質的汽、柴油和石化原料,提高輕質油收率,爭取達到80%的國際水平。同時,石油石化企業要狠抓節能降耗,從生產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挖掘資源潛力,努力減少原料自用和加工損失。
創新“一平臺一園區一產業”模式,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是促進產業轉型、挺進高質量發展的秘訣。建立“一平臺一園區一產業”發展模式,實現重點科創平臺匹配產業園區、激發產業活力的發展路徑。首先要在園區內打造創新平臺,依托平臺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開展科技項目立項,建立起以大學、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為支撐的運行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使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協調,解決產業鏈趨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產業園要以石油、石化、純堿、氯堿、橡膠加工、染料等行業為循環經濟重點推進行業,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重點開發和推廣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等,增強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化工行業向精細化、高附加值型方向發展,促使產業鏈發展更上一臺階。
落實“雙碳”戰略,加快推進低碳產業園區建設。一是深入開展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園區內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做好園區內“三廢”科學處理處置。二是增強研發能力,提升技術水平,更新環保設備等,實現減排技術與裝置的推廣應用,這樣既能降低化工園區與企業的碳排放強度,又有利于將排放企業進一步在化工園區集中,有助于后期實現二氧化碳的集中吸收和消納,減少環境污染。三是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四是以大數據為核心,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全力推進大數據技術與園區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加快園區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建設“可共享”“可溯源”的智慧監管系統,切實提高園區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提高土地產出效率,筑牢產業園綜合競爭優勢。要提高土地產出率,進一步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園區企業生產上的規模經濟。一是產業園區中的企業發展要在更大程度上貼近消費者或市場,要針對園區的產業不平衡現象,找出突破口,改善園區內產業鏈循環。二是創新盈利方式,比如通過出售物業,獲得短期現金流;通過出租物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通過為企業客戶提供服務,獲得服務收入;通過運營,獲得物業管理、物業增值等收入;通過投資,從企業成長獲得收入。三是著手繪制“熱力圖”,在標注園區所有企業位置、相關產業數據指標的同時,配以菜單式功能,以深淺不一的顏色代表不同熱力輻射形式,形象展示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稅收、創新等指標,對“低產田”和“高產田”予以差別化資源配置。
規范園區管理,提高項目準入標準。首先,產業園要以智慧化工園區建設為目標,整合園區內外的關鍵資源信息,建設一套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慧管理系統。更應該把一流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作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其次,應大力提高園區項目準入標準。因為項目決定著園區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方向。應建立健全化工園區科學評價考核體系和項目準入制度,就是否符合園區產業鏈特征、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安全環保、工藝先進性等項指標,全方位客觀地評價申請入園項目。園區準入制度要詳細量化各項指標要求,嚴格禁止檔次低、耗能高、污染超標的項目進入園區。
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其所在區域區位因素的支持和制約,園區定位與發展應綜合考慮區域定位和產業協同。首先,園區產業的運營應立足于區域發展的規劃,確保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資源供應來源;其次,在保證園區資源供應總量基礎上,根據區域產業特色確立園區產業定位。不同區域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產業各有特色,但是園區產業和區域產業需要形成產業鏈,以便為產業循環提供良好的環境,這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作者:黃曉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