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機院在總結贛南地區自然資源扶貧成效和做法的基礎上,分析了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問題,指出新時代贛南地區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的自然資源政策,應著眼于特色高效農業,全域、全業及地質旅游資源開發,地熱等清潔能源開發,新型非金屬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礦產開發,國土綜合整治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領域;并從旅游用地政策改革、創新土地整治方式方法、加強地質資源和地下熱能資源開發等方面提出建議。
脫貧攻堅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重中之重。贛南地區曾是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但由于戰爭創傷及歷史、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贛南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后,已成為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同時也是全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示范區。自然資源部在贛南地區(贛州市)開展扶貧工作30余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扶貧經驗。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決勝階段,為應對更艱巨的脫貧工作新形勢,對贛南地區創新自然資源扶貧工作開展調查與研究,將有助于及時查擺其中的問題,推進自然資源扶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1 贛南地區自然資源扶貧工作成效與做法
1.1 自然資源扶貧工作成效
自1987年起,原國土資源部扎根贛南開展定點扶貧工作,至今已有31年。31年來,贛南扶貧工作經歷了礦業扶貧著手、開展扶貧攻堅、綜合扶貧開發、堅持規劃先行、實施精準扶貧五個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效。自2012年以來,針對贛州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需求,原國土資源部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從地質礦產與土地資源方面精準發力,推進了一系列扶貧舉措的實施,取得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戰果(表1)。
1.2 自然資源扶貧特色與做法
1.2.1 強化政策指導,加大扶持力度
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原國土資源部依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精神,實行定點扶貧戰略轉移,由針對貧困戶為主的進村入戶式扶貧,向集中部門優勢、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扶貧方式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原國土資源部率先制定支持贛州發展的四個方面十七條措施,并推動上升為《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國土資源支持政策。《意見》確定了從2013年至2020年對口支援贛州振興發展的8年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制定了涵蓋土地管理、礦產管理、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地質找礦、農業發展、人才培養、系統建設等方面的20多項具體政策和措施。為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保障贛州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原國土資源部及時下發了《關于2015年支持贛州經濟發展保障精準扶貧有關事項的函》,從土地資源管理、礦產資源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建設四個方面提出了十六條具體支持措施。
此外,原國土資源部還派出機關年輕同志到定點扶貧縣掛職,擔任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第一書記等職,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鞏固成效的目標,增強基層黨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活力,推動產業升級,實施民生工程,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1.2.2 組合部門優勢,助推項目落地
在實施定點扶貧贛南工作中,原國土資源部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突出行業特色,系統組織3000多人次參與扶貧工作,直接投入近10億元扶貧資金,實施了一大批扶貧項目,在礦產勘查開發、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治理、土地開發整理、遙感技術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教育培訓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綜合扶貧工作。另外,原國土資源部充分利用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開展土地整治、超常規用足用好試點政策、拓展地質礦產開發模式等政策工具,助力脫貧攻堅。
1.2.3 立足地方需求,全面融合發展
原國土資源部門積極與兄弟部門協調合作,齊抓共管,群策群力,支持贛州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實施了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解決了部分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優化了道路交通,完善了農田水利設施等,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把扶貧開發與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通過承接產業轉移、鼓勵群眾創業、提升產業集聚區等發展載體支撐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更多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轉移到城鎮落戶,實現穩定脫貧。
將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有機結合,優先聘用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助農增收,探索形成了具有贛州特色的“回購返租”“五統一分”“公司+基地+貧困戶”“國營林場+基地+農戶”等油茶產業扶貧模式。承接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工程,推進居住在深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把扶貧開發與小水電工程建設相結合。啟動寧都縣永寧水電站扶貧工程和瑞金市山岐水電站扶貧工程。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水利部辦公廳關于申報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項目投資計劃的通知》(發改辦農經〔2016〕1250號)文件精神,按照中央、省級投資的6%提取收益(年收益高于6%的,電站須據實繳存,低于6%的由電站補足6%)。扶貧任務完成之前,將小水電站扶貧收益資金的80%以現金形式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小水電扶貧收益的20%專項用于貧困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建設。
推進扶貧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加強旅游產業與土地利用、城鄉建設、交通等規劃的銜接。培育多元旅游業態,尤其是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以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為契機,實施旅游扶貧“十百千”工程,即創建十大旅游產品體系、百個旅游扶貧重點鄉鎮、千個旅游扶貧項目,并打造了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2 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對贛南地區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基于戰略性礦產(如稀土、鎢、鉑礦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全域旅游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部署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贛南地區擁有較大儲量的戰略性和新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質、生態等旅游資源,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在推動礦山企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2.1 旅游產業超常規發展需要土地政策全方面支持
當前,贛州市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成為當前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以鄉村旅游為例,2016年,贛州市鄉村旅游點共計1706個,從業人員15.45萬人,其中保障農民就業13.88萬人,當年鄉村旅游企業接待游客678.3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19.56億元。但旅游產業在用地方面面臨著諸如旅游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足,鄉村旅游用地缺乏精細化管理,土地整治力度不足以支持土地流轉的需求,停車場、臨時配套設施用地存在供應難和管理不明確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贛州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為保障旅游產業超常規發展,需要土地政策全方面予以支持。
2.2 地質資源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贛州市地質遺跡豐富,包括典型巖體地質地貌景觀、典型水體地貌景觀、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重要地質剖面、第四紀冰川遺跡等類型。同時,贛州市作為我國重點有色金屬基地之一,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美譽[3],目前全市大小礦床80余處,礦點1060余處,礦化點80余處。此外,贛州市礦業開采具有逾千年的歷史,擁有崇義縣鉛廠唐宋銀鉛礦采冶遺址、于都縣銀坑宋代鉛礦采冶遺址、大余縣西華山鎢礦山遺址、章貢區七里鎮古窯址等多處礦業遺跡。這些地質礦山資源遺跡通過開發形成優質的旅游資源,在申報建設地質公園和國家礦山公園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為礦山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機遇。
2.3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需要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
贛州市稀土、鎢礦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對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顯著的資源條件優勢[4]。當前,贛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76家,位列江西全省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6.23%,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等新興產業占比提高到20%以上,成為全國首批、江西唯一“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5],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發揮著重大引領作用。而稀土等各類戰略性礦產資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和保障[6],未來面臨著巨大需求,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礦產的勘查開發與供應。
2.4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需要自然資源工作基礎支撐
贛州市是農業大市,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284個鄉鎮、3463個行政村,農業戶籍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71.6%,農業人口比重較大,鄉村點多面廣。雖然贛州市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全市仍有34.99萬貧困人口等待脫貧,任務依然十分艱巨。2018年,贛州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聚力攻堅深度貧困、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全面推進村莊整治建設。這些戰略目標的實現,一方面需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綜合整治等相關土地政策作為基礎支撐和保障,以使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休閑農業等涉農產業項目得到用地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土地質量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礦產調查等地質調查工作予以支撐服務,以促進富硒農業等特色農業發展,保障農村生產生活用水,服務綠色礦業開發,支撐地質旅游產業發展。
2.5 低碳綠色發展需要地熱資源加快開發
贛州市地熱資源豐富,已發現62處地熱區,其中溫泉50處、隱伏型地熱區12處,占江西省地熱資源總量的53.0%,居全省第一。贛州市均為低溫地熱資源,地熱水溫度介于25~83°C,地熱資源量達到5.5×1017J;地熱流體可開采量2165.4萬m3/a,約占江西全省的36.8%;地熱流體可開采熱量3.07×1015 J/a。此外,贛州市地熱水普遍含有F、Li、B、Zn、Sr等30余種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其中,有59處達到醫療價值礦水濃度標準,有56處達到命名礦水濃度標準。目前,贛州市對于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重點主要集中在溫泉開發、礦泉飲料等,但總體的利用層次依然較低,在地熱發電、采暖等更高層次的利用上,基本處于空白階段。開發地熱資源,促進贛州市能源結構調整,減輕能源供應壓力,是江西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能源“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充分發揮地熱資源作為水、熱、礦的不同特性,將地熱資源開發融入旅游產業鏈中,是贛州市全域旅游發展的需要。同時,利用地熱資源發展采暖、種植、飲用、溫泉療養等經濟社會項目,帶動地方基礎設施的改善,這也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需要。
3 思考與建議
3.1 改革旅游用地政策促進全域旅游發展
3.1.1 創新統一空間規劃保障全域旅游發展用地
當前,統一的規劃管理制度已經形成。需要創新規劃編制,尤其是在村鎮規劃編制中,應統籌考慮生態建設與全域旅游發展用地需求,全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過渡階段,在調整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本區域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確保旅游項目的空間需求與合理布局。結合鄉村旅游資源,因地制宜編制村鎮土地利用規劃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并注意二者的銜接,以指導、監督和服務好鄉村旅游發展,保障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保護耕地。同時,應注意保護原有的風土人情,避免鄉村旅游原真性的喪失。
3.1.2 創新旅游用地供應方式
創新村鎮土地利用規劃,探索預留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旅游及農村新業態發展。鼓勵將“四荒地”用于旅游開發。充分發揮設施農用地的多種功能,鼓勵復合利用。探索以控制規模的形式利用設施農用地進行觀光、采摘、體驗等農業特色旅游開發。對于自駕車房車營地、帳篷營地、木屋、鋼架房、懸空步道等屬于短期使用或用于修建臨時建筑物的旅游用地,在不改變農用地、未利用地用途和功能,不固化地面,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可按實際地類管理;并探索以臨時用地方式予以租用,對期滿后不再續租的,嚴格按照《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3.2 創新國土綜合整治方式方法助推鄉村振興
目前,統一的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管理體制已經形成,贛州市應當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土地整治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建設的職能[8],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等工作,全力推進生態修復、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
3.2.1 土地整治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實踐證明,土地整治工作統籌田水路林村,能夠有效改善和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配套農村道路、橋梁、水渠等的建設,可以完善和優化農村基礎設施,進而為農村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游等提供基礎支撐[9]。通過土地整治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讓鄉村旅游成為壯大集體經濟的新途徑。
3.2.2 探索土地整治資金支持路徑
創新土地整治扶貧新模式,整體推進贛南地區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爭取中央財政支持,擴大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同時,土地整治資金投入可引入PPP模式,在稅收或土地等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政策,實現土地整治的市場化。支持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序推進土地整治增加耕地,補充耕地指標可對口向省內經濟發達地區調劑,補充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由縣級政府通過預算安排部分用于鄉村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3.3 加大地質旅游資源調查開發力度
3.3.1 全面開展礦山和地質遺跡的調查工作
全面開展贛州市礦山和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摸清家底。對礦山和地質遺跡的數量、集中程度、位置、周邊自然人文景觀等進行調查,并對礦山和地質遺跡的科學價值、科普及教育價值、美學觀賞價值遺跡保護程度等進行評估。根據調查和評估結果對礦山和地質遺跡進行等級劃分,以便于制定礦山公園或地質公園規劃,開展國家、省、市級礦山公園或地質公園申報工作。
3.3.2 融合周邊資源,豐富地質旅游產品
在保護礦山或地質遺跡的基礎上,應注重礦山/地質公園與周邊資源的互補,做到旅游資源的整體性開發。同時,在旅游形式上,不應局限于參觀形式,還可開展娛樂休閑、探險體驗等旅游活動,從而豐富旅游產品,在保持科普特性的同時提高其娛樂屬性。
3.3.3 地質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
地質旅游資源特別是礦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應注重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部分近現代完成礦業開采活動的開采地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復墾難度較大,可將其合理改造用于礦山公園建設,既達到生態環境治理的目的,也可節省成本。根據當地資源情況及發展需求,建議將贛州列為國家稀土有色金屬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
3.4 推進農業地質生態地質調查工作
3.4.1 為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提供農業地質支持
贛南地區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離廣東、福建等經濟發達地區近,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建議在現有農業地質調查的基礎之上,總結經驗,在全市范圍推進農業地質調查及成果利用示范工作。利用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現代農莊和高效農業產業園區,通過三產融合,推進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探索開展生態地質調查,積極服務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及生態修復工作。
3.4.2 加大新型非金屬及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
贛南地區非金屬、稀有稀土金屬資源豐富。應當根據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新型非金屬、戰略性新興礦產的勘查和開發利用工作。爭取國家支持建設中國南方稀土有色金屬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中心。
3.5 加大地下熱能等清潔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力度
3.5.1 提升地熱資源向全域旅游的參與程度
贛州市溫泉與地熱具有較高的養生價值,將溫泉及地熱資源開發納入到全域旅游建設中,在溫度高、水量大的資源地開展休閑、養生旅游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在大力開發地熱溫泉的同時,應注意對地熱廢水的處理,一方面可根據溫度分級用于不同的用途,例如溫度較高時可用于家用熱水,當溫度較低時用于溫室養殖;另一方面,改進熱水回灌技術,避免熱廢水造成污染。
3.5.2 加強淺層地溫資源開發利用
贛州市淺層地溫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可用于室內控溫、農業和養殖業。例如贛州市淺層地溫在28℃左右,在冬季可用于取暖,夏季可用于納涼,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其帶來的污染。這種利用淺層地溫進行室內溫控已在南昌市推廣使用,例如滿庭春、阿爾法等小區,已實現利用淺層地熱局地供暖,冬季室內溫度可達到25℃左右。另外,淺層地溫資源還可用于溫室大棚、越冬種植、水產養殖等農業和養殖業。
3.5.3 加強干熱巖開發利用
干熱巖以其污染小、儲量大、可再生、無水和蒸汽等優點,成為傳統以化石能源為主之外的新型能源消費途徑之一[10]。目前,干熱巖可開發用于發電、原油替代(稠油熱采)、供暖等方面。干熱巖開發投資大、風險高、實施難度大,但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高。贛州市擁有豐富的干熱巖資源,由于我國在干熱巖的熱儲、開采技術方面尚存在不足,可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開展干熱巖開發利用工作。(作者是:袁國華蘇子龍賈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