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對我國前三代產業開發區發展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以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開發區為例,以新時代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為背景,以打造第四代產業開發區為目標,從規劃理念、發展動力、特色塑造、創新體系建設與空間引導方面,對規劃編制重點進行深入研究,為同類型產業開發區規劃提供規劃借鑒。
中馬園是在“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以及北部灣自貿區建設構想等重大發展機遇背景下,我國與外國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個產業開發區。作為未來廣西對接東盟開發開放的戰略支點,中馬園應充分吸收過往開發區的成功經驗,立足 4.0 開發區的發展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現狀與區域特質,構建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宜學的新一代產業開發區。
一、中馬園面臨困境與發展要求
(1)腹地工業化進程緩慢
自“十一五”以來,欽州市在“發展臨港大工業”的戰略指導下,先后引進了中石油千萬噸煉油、漿紙一體化、燃煤電廠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臨港重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初步形成。但由于北部灣沿海城市區位、資源相似而導致的產業同質化競爭,以及南寧市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高端生產要素的虹吸效應,導致欽州市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目前,中馬園啟動區內路網基本建成,但產業項目大多處于在建、待建狀態,產業基礎薄弱。因此,中馬園的發展應在加快欽州市工業化進程、促進產業轉型提升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2)創新基礎相對薄弱
欽州市創新尚未建立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市內高等教育資源以大專院校為主,在人才培育與吸引、基礎型研究方面相對落后;產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發展不足,產業應用型創新的基礎也較為薄弱;此外,在科研機構、創新孵化載體等的建設與培育方面,欽州市仍處于謀劃階段。因此,中馬園應充分發揮“兩國合作共建”的政策優勢以及自貿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在欽州市創新體系構建與創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建樹。
(3)生態本底極為脆弱
中馬園臨江面海,濱水地區生態要素豐富,其間紅樹林、濕地、蝦塘等交互錯落,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過度的城市化開發會影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與恢復能力。因此,中馬園濱水地區的開發建設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貫徹落實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在生態保育的前提下進行濱水空間的開發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濱水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4)地形地貌較為復雜
中馬園所在區域屬于典型的低丘緩坡地貌,現狀地形坡度以 5°至 25°為主,地形的高差錯落與對場地工程處理、市政工程設計、生態景觀塑造以及建設成本控制產生了諸多限制要求。因此,如何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用地開發的可操作性、構建適用于低丘緩坡地形的土地開發利用模式,是中馬園規劃建設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二、 規劃重點的再思考
結合過往開發區的規劃經驗總結、新時代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要求以及中馬園的特征屬性,在中馬園核心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中,重點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內容:
(1)規劃理念:多規融合,一張圖管理為避免不同類型空間規劃的權利邊界模糊、相互脫節以及事權爭奪等對規劃實施與管理的不利影響,本次規劃整合了土地利用規劃、海岸線開發規劃、紅樹林發展規劃等多項規劃的研究成果,并針對低丘緩坡地貌的開發利用進行了專題研究,為中馬園的場地工程處理、市政工程專項規劃、豎向工程設計以及城市生態保護提供技術保障。以中馬園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載體,試圖建立“一張藍圖”的管理機制,推動各專業部門的業務共享與協同管理。

圖 1 基于岸線利用、生態敏感性、地形地貌分析基礎之上的方案編制
(2)發展動力:工業立園,創新培育
堅持“工業立園、創新培育”的發展理念,立足高起點推動工業發展。在產業發展方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發揮我國技術領域的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承接珠三角先進制造業的梯度轉移,同時引入馬來西亞以及東盟國家的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在創新培育方面,強化制度創新對科技創新的保障,探索中國—東盟學歷互認、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等領域的創新合作,籌劃共建科教、科研、孵化、創新服務等平臺,通過對高等級研發資源的植入來完善本地區的創新體系,提升中馬園在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以及產業科技創新領域的能力。
(3)特色塑造:生態安全,水綠開放
鑒于中馬園生態要素的豐富性以及濱水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規劃秉承生態優先的理念,嚴格堅守生態安全底線,結合金鼓江生態廊道、紅樹林濕地以及保留的山體與水系,構筑內容豐富的綠地系統與“海綿體”,完善生態基礎設施,依托生態本底打造中馬園的特色生態空間,盡可能開放沿河與環山空間,塑造連續的慢性體系,體現中馬園“親水、透綠、顯山”的生態格局,提升中馬園對高端生產要素、高端產業等吸引能力。

圖 2 中馬園區域創新體系結構示意圖

圖 3 中馬園核心區空間景觀規劃圖(左)與綠地系統規劃圖(右)
(4)空間引導:滾動開發、彈性控制
綜合考慮中馬園近期工業化建設的發展重點以及開發區發展的客觀規律,避免山水格局對中馬園空間銜接與功能配套的影響,規劃采取“滾動開發、彈性控制”的策略,在開發時序上,建議近期開發建設集中于金鼓江東側,依托啟動區、沿六欽高速向北延伸,滿足近期產業發展、招商引資與生活服務配套的需求,促進人氣與產業的快速集聚。立足綜合新城的長遠目標,依據發展時機控制土地供給,近期的濱江開發以公共化的景觀塑造為主,通過“白地”對金鼓江半島的核心區域進行彈性控制,為遠期發展跨境服務業的“東盟商谷”預留發展空間,待產業工業化基礎完備以及現代服務業需求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再擇機進行跨江發展。

圖 4 中馬園開發時序與功能引導
三、結語
我國產業開發區是政府為加快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技術創新而直接推動的結果,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外部競爭環境、發展目標與建設要求的差異,開發區的規劃與建設各有側重,在特殊的發展時期也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過往開發區規劃與發展經驗的總結,是開發區轉型升級、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
本文結合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開發區規劃實踐,在新時代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以打造第四代產業開發區為發展目標,針對中馬園所在區域工業化進程與創新發展的現狀,結合本地區生態環境、地形地貌的約束條件,對規劃編制的重點進行了思考:首先,樹立“多規合一”與“一張圖管理”的理念,多部門共享協作,提升規劃管理的科學性與實施的有效性;其次,堅持工業發展與創新培育對開發區發展的驅動作用,依托“兩國合作共建”的政策優勢,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與創新體系建設;再次,堅持生態保育的底線規劃,依托地區生態本底資源塑造綠色開放的生態特色空間,增強對高端生產要素與高端產業的吸引力;最后,尊重開發區的客觀發展規律,結合中馬園山水格局,立足第四代開發區的遠景目標,采取“滾動開發、彈性控制”的開發策略,引導園區產業發展與空間開發的有效銜接。(作者:閆昊,賈正,姜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