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創新活躍、發展迅猛的新興產業領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其中滬杭甬和滬寧合產業創新帶1又是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高度集聚的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鏈不斷趨于完善,而且具有較強的創新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產業創新帶現狀特征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形成以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成渝經濟圈等協同發展的四大產業集群,而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據統計,2021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生物醫藥總產值已超萬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30%,而滬杭甬和滬寧合兩大產業創新帶上的13個城市生物醫藥產值已達到8000億元左右,約占到長三角地區的80%,產業集中度非常高。其中,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約1900億元,產值不是最高,但其研發實力最強;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6個城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產值接近6000億元,其中蘇州(約2400億元)最高、無錫(約1400億元)次之;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6個城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2000億元,其中杭州超千億元、紹興(超400億元)次之。
產業創新帶大城市創新要素集聚度較高,成為創新藥、生物藥、基因與細胞技術等產業主要集聚地。滬杭甬與滬寧合產業創新帶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高地之一,已形成了涵蓋創新藥、仿制藥、化學原料藥、醫療器械、基因與細胞技術等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在產業創新帶內部,各類產品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點鮮明。對研發水平和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的創新藥和生物藥而言,其生產廠商主要分布在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合肥等創新載體和研發資源高度集聚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張江集聚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醫藥研發企業(IPC)和風險投資(VC),形成了“VC+I PC+CRO”的VIC新藥孵化模式。據統計,上海張江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2021年獲批8個國產創新藥,創歷史新高。在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區,產業基礎好,高校等研發機構集聚,基本形成了健全的生物醫藥研發體系,具備了較強的創新藥物研發能力。
產業創新帶內主要城市產業布局清晰,基本形成了全鏈式的生物醫藥研發生產生態圈。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歷史較久,各城市間的園區功能互補聯動,同時依托豐富的創新資源、完善的創新轉化機制、成熟的企業孵化體系和健全的政策保障,經過多年培育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全鏈式的醫藥產業發展生態。比如,杭州構建了“一核三園多點”的產業格局,錢塘新區以研發生物技術藥和孵化創新型醫藥企業為主要方向;余杭區依托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和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健康產業示范基地,在創新藥物、可穿戴設備、植入介入材料、基因診斷(生物芯片)、基因檢測、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等領域形成了優勢聚集;高新(濱江)區全面推進“互聯網+醫療”戰略以及區域智慧醫療產業建設,形成了以智慧醫療為核心,高端醫療器械、健康醫療服務、藥品制劑為特色的生物醫藥智慧創新高地。
產業創新帶內各大城市堅持差異化發展,在細分領域產業特色鮮明。比較而言,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在醫療設備、醫療器械和耗材制造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比如,無錫市憑借自身豐富的研發資源,大力發展藥品研發外包服務,其服務已輻射長三角區域內眾多企業,而且其超聲影像類設備制造也處在國內第一方陣,特醫食品占全國90%以上市場份額。常州市的醫療器械產品豐富,涵蓋了43類醫療器械中的31個大類,已形成了外科植入物、高分子醫用耗材、衛生材料、手術器械、康復器材和診斷試劑為主的六大特色子產業群,其中注射器、醫用手術毛巾等一次性醫療耗材在均占據了國內較高的市場份額。滬杭甬產業創新帶則在“互聯網+醫療”、化學原料藥和特色中藥等領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比如,杭州數字經濟產業優勢明顯,“互聯網+醫療”平臺呈爆發式增長,阿里云、微醫、丁香園、健培等一批互聯網醫療企業脫穎而出,依托信息化平臺和移動醫療技術,提供疾病診治、健康干預、慢病隨訪等線上線下結合的家庭健康醫療服務,打造了長三角乃至全國“互聯網+醫療”新典范。寧波市充分發揮關鍵基礎件等裝備制造優勢,在診療影像設備、植介入器械等醫療設備制造領域已初具特色。紹興市則聚焦化學藥、生物制藥、特色中藥三大方向和微整形、手術產品兩大特色領域,形成了以化學原料藥和醫療器械制造為基礎、生物醫藥和創新化學藥研發生產為重點、中藥和流通服務為協同、醫藥生產性服務為補充的產業體系。
滬杭甬與滬寧合產業創新帶生物醫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標滬寧合產業創新帶,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的生物醫藥產業在產值規模、創新能力、產品檔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兩大產業創新帶均面臨著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弱和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共性問題。一是兩大產業創新帶上普遍存在著企業多但規模小的問題,行業資源組織效率較低。尤其本地龍頭企業較少,創新能力較弱。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更加明顯,如寧波全市生物醫藥規上企業戶均規模僅不足1.5億元,不少企業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研發中心、研發團隊,也沒有標準的生產車間。大多數企業專注于單個細分產品和細分市場,處于產業鏈上的某個環節,缺乏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和產業鏈整合效應。二是兩大產業創新帶上絕大部分產品為仿制藥,大部分創新藥研發仍然以國外廠商為主。2016-2020年批準上市的國產新藥中約82%的創新藥來自于外資企業。三是不同城市之間生物醫藥研發聚集于熱門靶點,產品差異化不足。前6%的靶點涉及41%的新藥,主要集中在腫瘤治療方面。產業規劃方向雷同,不少城市都提出要發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產業鏈環節選擇的高度一致將會降低甚至抑制產業集群協同共贏效應。
滬杭甬產業創新帶整體產值相對較低,以杭州為主的單核驅動力較蘇州、無錫、南京多核驅動仍有較大差距。2021年除去上海,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生物醫藥產值超2000億元,滬寧合產業創新帶接近6000億元,前者在整體規模較后者仍有較大差距。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整體呈現“四級階梯”發展形態。從核心城市來看,杭州、紹興分屬第一第二階梯,二者制造業產值尚未超過1500億元;而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蘇州超過2400億元、無錫達到1400億元、合肥也超600億元。同時,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的嘉興、湖州、舟山等城市產值維持在百億元左右,而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僅有鎮江處于百億元這一水平。總體看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無論是整體、還是單個城市產值較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仍有較大差距,核心城市帶動輻射能力相對有限。
滬杭甬產業創新帶創新力量相對較弱,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仍不完善。在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杭州,其他5個城市的創新力量主要以本地院校和企業研發機構為主,國家級和省級研發中心相對較少,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而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南京、合肥、蘇州等城市,依托當地雄厚的高校研發力量和產業影響力,國際級、國家級研發機構和知名藥企研發中心高度集聚,有力支撐了當地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同時,相比后者,前者無論是政府基金還是市場基金其數量和規模都相對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項目的研發進展。滬杭甬產業創新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研發能力、風險資本和優勢龍頭企業支撐的不足,加之本身生物醫藥產業較長的產業化周期,不利于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優質企業的成長。
滬杭甬產業創新帶對傳統醫藥路徑依賴較為嚴重,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相對較低,產品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在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南京、蘇州、合肥、無錫產業基礎較好,研發能力較強,基本已經形成了以化原料藥為基礎、創新藥發展初見規模的產品結構,常州、鎮江不斷承接一線城市的產業外溢,產品結構不斷豐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而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除杭州外,其他5個城市仍然是以化學原料藥和仿制藥生產為主。特別是原料藥處于上游環節,經濟附加值低,對環境影響大,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約有50%左右的企業將原料藥作為唯一業務,相對于需要前期投入大量成本和戰略部署的轉型路徑,更多的原料藥企業更愿意采取見效快、成本低的“向外擴張、挖掘市場”的市場競爭路徑。
滬杭甬產業創新帶政策扶持仍以傳統手段為主,市場化產業基金規模相對較小,創新政策的落地實施有待細化完善。一方面,在滬杭甬產業創新帶上各地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大多數仍在一次性財政專項補助等傳統手段為主。比如,杭州市對創新藥的支持最高是其研發投入的40%,高于蘇州的20%和無錫的15%;單品最高的資金支持也遠高于蘇州、無錫和南京市。而滬寧合產業創新帶上的各地政府除了傳統的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外,市場化產業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均要高于滬杭甬。比如,南京和蘇州基金規模均為200億元,無錫和合肥也達到50億元。相比之下,除杭州(200億元)和紹興(100億元)外,寧波相關的專項基金規模較小(14億元),舟山和湖州尚未設立生物醫藥專項基金。另一方面,創新性政策的落地有待細化完善。以上市審批效率為例,杭州市藥品審批改善舉措明顯弱于醫療器械,針對醫藥的評審中心、審批分院等平臺建設相對滯后,導致杭州與蘇州相比,藥品審批效率較低。
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產業布局比較分散,產業鏈尚有三大薄弱環節,協同效應較差。從整體來看,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的龍頭企業很少,且分布在不同城市。產業創新帶也沒有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發展環境。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則精準不同賽道,走出了差異化發展道路。南京形成了以基因檢測、診斷試劑、精準醫療為特色優勢的生命健康產業體系,蘇州在生物藥、醫療器械領域優勢明顯,合肥則在現代中藥方面有所建樹。比較來看,滬杭甬產業創新帶生物醫藥產業鏈還存在三方面的薄弱環節。一是缺少產品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機構、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醫療器械檢測服務機構、研發中試平臺、生物大數據中心等專業服務機構明顯不足。以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為例,目前杭州通過GCP認證的僅12家。二是產業配套機構相對較少,包括認證服務機構、試驗動物配套機構、環保危廢品處理機構等。三是缺少產品應用推廣中心。隨著分級診療的持續推進,為優化醫療配置資源,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等加速推廣,相關機構和產品相對較少。
滬杭甬與滬寧合產業創新帶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對策建議
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國內外高能級研發機構引進力度,支持優勢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強創新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載體建設,加大創新藥研發和生物技術創新,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鼓勵企業牽頭,組織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創新聯盟,通過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式,加快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大力培育一批本土龍頭企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支持本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強,鼓勵其走出國內市場,積極探索國際市場。建立完善的潛力企業遴選機制,針對生物藥、化學藥、體外診斷、影像設備等領域的重點企業,篩選出一批潛力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支持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的本土化應用。著力培育創新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為其提供與龍頭企業合作交流的平臺和渠道,構建區域具有層次化的企業結構和產業發展良好產業鏈生態。
著力加強要素傾斜集聚。對生物醫藥產業優質項目和優勢企業,優先保障土地、能耗、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對于符合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要求的企業和項目,納入正面清單管理,給予其合理的排放指標。加快推動品審評審批和檢驗檢測改革,探索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的審批制度,打通區域間互查互認渠道壁壘,提高審批效率。
進一步統籌謀劃產業發展。深度挖掘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各環節的比較優勢,從長三角地區層面,統籌規劃三省一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打造區域間協同發展的產業創新帶,避免區域間的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省級層面,在充分考慮各地市實際和優勢的前提下,打造區域特色,推動實現各地市間的優勢互補。市級層面,要錨定主導領域,做好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推動產業專精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