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發展新材料產業存在的不足
一、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缺位
從國內重點城市來看,上海從“九五”時期開始便編制了歷次新材料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寧波先后出臺《寧波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寧波新材料科技城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寧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區總體規劃》,深圳每年設立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也出臺了新材料集群發展的行動計劃、若干措施等。目前東莞并沒有出臺專門針對新材料產業的規劃與政策,僅在《東莞市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0—2035年)》《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等綜合規劃中提出新材料是東莞未來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綜合規劃往往僅明確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的細分領域,并沒有立足于東莞新材料產業的基礎優勢、存在瓶頸、發展需求等作出差異化、細致化的舉措及資金安排。若不集中優勢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個突破關鍵領域,東莞新材料產業很難取得大的發展。
二、產業策源力相對薄弱
在新材料產業發展路徑方面,東莞與寧波具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依靠引進中科院科研資源,增強產業策源力。中科院寧波材料工程與技術研究所早在2004年便已成立,打造材料應用鏈、科研技術鏈、人才培養引進鏈相輔相成、“三鏈融合”的科學布局,成為引領和支撐寧波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要科技力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于2018年,布局前沿科學研究、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四大板塊,打造全鏈條創新模式。與中科院寧波材料工程與技術研究所相比,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目前在人才引進、研究生培養、科研項目、發表論文、授權專利、成果轉化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科研綜合實力仍需要不斷積累。
三、專業園區建設有待加強
建立專業化園區,推進關聯企業集聚發展,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吸引人才、企業、服務機構等資源落地,促進產業規模做大做強。寧波建立了規劃面積82500畝的新材料科技城,城內擁有8家國家級孵化器和企業加速器,集聚海內外院士17名、國家重點人才98名、省市重點人才(團隊)422名(個)。蘇州建立了蘇州納米城,營造了納米產業良好生態圈,截至2020年12月蘇州納米城累計引進460多家納米企業、集聚各級領軍人才250多人,先后榮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高端人才引領型特色載體等榮譽。對于東莞而言,成熟的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僅有立沙島精細化工高端產業園區,園區規劃面積、企業數量與質量、產業生態等方面與寧波新材料科技城、蘇州納米城相比,立沙島園區均遠遠落后。2021年謀劃布局的東莞新材料產業基地發揮成效尚需時日。東莞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實力薄弱,無法形成集聚效應,不利于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
東莞新材料產業發展啟示與建議
一、出臺新材料專項規劃與政策
盡快出臺專門針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規劃或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東莞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等。組建新材料產業專業管理團隊,編制東莞新材料領域技術路線圖,組織開展技術需求分析。建議設立新材料產業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新材料領域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關鍵領域企業引進與培育、新材料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工作的開展。
二、加快重大科技平臺建設
支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展材料科學前沿研究,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參與大科學工程等科研任務,全力支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南方基地、廣東省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東莞基地、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東莞市天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建設新型半導體前沿技術創新平臺,開展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建設省級以上電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支持由國家電子電路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聯合行業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頻高速覆銅板專用銅箔、高端聚酰亞胺等行業“卡脖子”材料。
三、建設新材料產業集聚區
加快東莞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強大的科研與成果轉化能力,集中建設新材料中試平臺、生產應用平臺、專業孵化器、加速器等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平臺,打造新材料產業策源地。在塘廈鎮,依托東莞先進陶瓷與復合材料研究院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等電子材料。在銀瓶創新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基礎材料、信息技術材料、前沿新材料,推進基礎材料支撐和高端材料引領的發展模式,不斷強化新材料對其他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
四、融入全球新材料創新網絡
搭建新材料學術交流平臺。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粵港澳交叉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各高校舉辦新材料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吸引國內外一流科學家交流訪問,保持對新材料領域科學前沿和最新動態的持續關注,促進東莞新材料高水平研究工作的開展。
舉辦新材料科技產品博覽會。聯合中科院等機構,在東莞固定舉辦新材料科技產品博覽會,集聚全球范圍內重點的新材料領域研發機構和企業,展示一批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新材料,開展新材料采購貿易、投融資路演、技術交流等活動,搭建新材料行業的交易促進平臺和產業生態互動平臺。(作者:鄒潤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