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木本蔬菜產業不僅是傳統蔬菜行業的傳承和發展,還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有重要作用。葉用枸杞是枸杞中以食用嫩芽葉為主的藥食同源型特色木本蔬菜,營養價值高,具備一定的產業發展價值。分析了葉用枸杞的應用歷史、傳統利用、基礎研究開發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提高認識、科學規劃、科技支撐、政策支持和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探討了葉用枸杞產業化發展的策略建議,以期為葉用枸杞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葉用枸杞開發利用現狀
1.1 品種選育
理論而言,幾乎所有的枸杞葉芽都可食用,但基于生長量、品種抗性、營養品質、適應性等特征,近年來,國內研究者選育了一些葉用枸杞品種(見表1)。

表1 主要葉用枸杞新品種及其基本特性
1.2 葉用枸杞研究與利用現狀
1.2.1傳統利用。葉用枸杞在我國有較長的應用傳統,《詩經》中記載有菜用和茶用2種。《本草經集注》云:其葉可做羹,味小苦。明有文獻記載: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經過多年的人工馴化和選種栽培,選育的葉用枸杞品種嫩枝葉粗壯肥厚,口感鮮美,適用炒食、涼拌、做湯等烹調方法,更是西南地區涮鍋的上佳葉菜品種。侯田瑩將枸杞嫩芽葉作為野生馴化特色蔬菜,研究了貯藏和包裝條件對枸杞嫩芽葉品質相關指標的變化。結果表明:0℃低溫貯藏條件結合挽口包裝能明顯減少枸杞嫩芽葉的失重率、減少纖維素合成降低腐爛;有利于將枸杞菜維持在相對較低的呼吸強度,抑制代謝;低氧氣調能使枸杞嫩芽葉保持較好的感官品質,延緩維生素C的減少,抑制葉綠素降解和纖維素合成。
1.2.2 現代研究與開發。枸杞葉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枸杞多糖、多酚類物質、生物堿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枸杞子的化學成分相似,具備抗氧化、降糖、抗菌等多種活性,其中的黃酮類和酚酸類還有降血糖調血脂的功效槲皮素、山柰酚及其糖苷在內的7種化合物是較早從枸杞葉中分離出來的黃酮類化合物。劉蘭英等發現蘆丁占枸杞葉提取物總黃酮含量的92%,含量最高,其他主要成分有山茶酚、異鼠李素、槲皮素。枸杞葉中甜菜堿的含量遠高于研究中供測的枸杞子及小麥麩,達14mg/g,預計可作為甜菜堿生物提取的原料。王婭麗等研究了“寧杞9號”品種嫩芽葉不同發育階段的氨基酸含量,發現5葉1芽和2葉1芽的氨基酸總量分別為46.11mg/g和73.31mg/g,其中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占45%以上;具有保健作用的枸杞多糖、甜菜堿的含量均處于較高水平,維生素含量豐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能量均較低,蛋白質和纖維素含量較高。
全娜等以枸杞葉、果為研究材料,開展了二者的抗氧化和抗DNA損傷活性研究。結果顯示:枸杞葉的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高于枸杞果及其他的提取方法;枸杞葉的甲醇提取物的DNA保護作用也明顯優于枸杞果。李鳳英等測定了冀東地區21種野菜水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行,測定結果顯示枸杞葉水提取液的DPPH清除率為48.1%。此外,隨著現代加工工藝、功能性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超微粉、保健乳粉、袋泡茶、天然功能飲品、藥品等產品的陸續研發,前景好、市場大。當前產品相對較少,干果獨大,宣傳不到位,市場尚未打開。
二、葉用枸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良種選育和良法推廣滯后
雖然葉用枸杞有較長時間的應用傳統,寧夏農林科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收集了豐富的枸杞種質資源,在葉用枸杞新品種選育方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良種推廣應用較少,特定功能成分含量如枸杞多糖含量高或特有成分含量多,優良無性系或優良家系選育工作尚在起步階段,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嚴重滯后。
2.2 行業標準制定及應用缺乏
當前葉用枸杞主要作為時令葉菜食用,采摘時相對簡單隨意。然而在葉用枸杞產業發展中,前端育苗技術、矮化密植技術、水肥管理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嫩芽采摘及分級包裝技術、加工體系及成品質量評價等規范環節,仍屬空白,限制了葉用枸杞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2.3 新產品的系統研發尚待起步
葉用枸杞具有開發保健功能產品、藥品的特質,因缺乏系統地研發,推出上市的產品極少。藥用價值的基礎性深入研究是新產品研發的基礎,葉用枸杞中枸杞多糖、黃酮、氨基酸等含量較高,開展上述成分的表征、性狀、人體利用方式等的研究并據此研發功能、保健品。葉用枸杞中甜菜堿的含量較高,其形成機理、提取途徑的深入研究可為葉用枸杞的多元開發利用提供基礎。
三、葉用枸杞產業化發展策略
3.1 提高認識,重視葉用枸杞產業發展
提倡政府高度重視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葉用枸杞產業發展相關的龍頭企業,以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原則,將葉用枸杞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注重與國家各項鄉村振興、惠農政策相結合,促進農戶致富增收和鄉村振興。
3.2 加強合作,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以有開發利用發展傳統的地區為主要發展區域,優化布局,科學規劃。各產業發展區域加強技術與市場的深度協作,形成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覆蓋原料供應、開發生產、多途徑銷售等各環節。
3.3 科技支撐,優化配套協調發展
3.3.1加強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選育。開展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及多用途品種的篩選與評價,圍繞指標,結合選擇目的制定相應的選擇標準,以傳統育種為主,加快葉用枸杞優新品種選育和改良。利用現代分子育種、倍性育種等手段在育種工作中的優勢,結合傳統常規育種,以期達到不同用途葉用枸杞種質創制及定向培育目標。
3.3.2提升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展葉用枸杞良種的標準化繁育體系、苗木質量分級及高效管護技術的集成研究,圍繞扦插時間、扦插密度、出苗標準、矮化密植、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撫育管理問題開展良種標準化繁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制定相關技術規程,提高資源優化配置及管理技術水平,實現集約化、現代化生產。此外,培育和扶持合作社、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等,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效應,進行技術推廣。
3.3.3提高精深加工技藝水平。探索葉用枸杞精深加工技術,提升系列終端產品加工的技藝水平,同時制定相關技術規范。深入加強葉用枸杞現代藥理、藥用保健及關鍵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和探索,優化并完善功能性物質提取、純化、保存和加工工藝。為實現產業的多維度拓展、研發和創新葉用枸杞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系列工藝生產路線,使葉用枸杞精深加工延伸到醫藥、保健、鄉村旅游等領域。
3.3.4強化科技支撐和機制創新。為切實建立促進葉用枸杞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形成首席專家揭榜掛帥、專業人員責任擔當,有學科領域交叉的科技支撐服務團隊,以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團隊的創新動力。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關鍵技術的系統解決能力,為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3.4 加大政策支持和宣傳推廣
制定和完善葉用枸杞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出臺相關的財政補貼政策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社、林農等的積極性。在創新開發利用相關的基礎研究上給予長期的項目支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采用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形成輻射影響,不斷提高社會關注度和產業發展水平。同時從保健養身、綠色生態等多維度加大市場宣傳,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效應,擴大銷售市場。(作者:祝元春,錢濤,周小波,程龍,靳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