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性
(一)傳統能源消耗壓力
能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當今社會重要依賴于傳統礦物能源,全球總能耗的74%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在不可再生能源供應日趨緊張、資源量逐步衰減、世界性能源危機不可避免的背景下,節能環保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與能源科技已成為當今高科技開發和高科技產業國際競爭的戰略重點。
(二)低碳減排壓力
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業社會已悄然地把人類帶入了“高碳經濟”體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為代價的。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時期,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勢必帶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在能源、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日益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發展低碳經濟是必然之選,但發展低碳經濟又不能以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為代價。目前,我國實現低碳減排的途徑只要有四種,第一是加快節能產業的發展;第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比重;第三是通過碳捕獲與儲存的技術途徑;第四是擴大核能產業的發展。在這四種路徑中,節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介紹
國務院發布《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在具體結構上,分為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三個方面:
(一)節能產業方面
一是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包括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裝備、節能監測技術和裝備,重點示范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基于吸收式換熱的新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等;二是發展高效節能產品,包括家用和商用電器、照明產品、建材產品和汽車等,重點研發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財產權的新型節能汽車及配套系統,重點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產品;三是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動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等“一條龍”服務,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的市場化節能服務模式。
(二)環保產業方面
一是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包括污水、垃圾處理,脫硫脫硝,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土壤修復,監測設備等,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藍藻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等;二是發展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材料、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滲材料、脫硝催化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產品等;三是發展環保服務,建立以資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設計和建設、設施運營和維護、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實施力度。
(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方面
重點發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餐廚廢棄物、建筑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解決共性關鍵技術的示范推廣。
三、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環保服務業發展已呈現快于環保產品生產發展的趨勢,且將從單一環節、單一污染要素的服務逐步發展為多環節、多要素的綜合環保服務模式。
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國家提出在2015年使環保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經提升,環保產業將迎來包括財稅政策、資本市場準入政策在內的行業政策利好,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投資進入環境保護領域。我國的環保產業之所以能有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得益于近年來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落實。
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從四方面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一是加強環境監管,轉變環境保護“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環保執法難”的現狀,推動環保產業需求空間充分釋放。二是完善環境管理,落實重點領域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完善環保標準體系、加強信息公開。三是發揮市場作用。目前環境保護設施運營單位甲級資質行政許可已經正式取消。四是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在政府采購環保服務,區域、流域及工業園區污染綜合治理,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
四、當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問題
(一)產業政策、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盡管國家及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及措施,但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相關激勵機制極其不完善,導致相應扶持政策的非常匱乏。此外,我國還需要完備節能環保產業的法規及標準體系。
(二)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是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的服務機制。節能服務公司與用戶簽訂能源管理合同,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充分調動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積極性,是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但是由于我國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存在諸多不足,出現了很多金融機構對合同能源管理缺乏真正認識的弊端,致使當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融資環境并不樂觀,資金渠道阻塞。
(三)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經濟,歸根結底要靠技術。我國應當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技術,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節能環保產業技術性本身要求較高,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主要是因為研發投入少,在科技力量、實驗設置條件、科研實力等方面存有不小的差距。
(四)觀念問題
出于經濟成本問題的考慮,我國諸多企業缺乏節能和環保意識,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認為節能減排政策對于企業的自身發展是一種約束,尚未建立真正科學的企業發展理念。此外,很多節能先進適用技術的投資風險較高,經濟效益卻較差,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和資金的限制,不僅節能技術科技研發能力較弱,而且嚴重缺乏引進先進技術的動力。這將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障礙之一。
五、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從環保產業的角度,《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不僅意味著萬億商機,更是對環保產業服務能力、發展能力的挑戰。和5年前相比,國家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的需求由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領域不斷擴展;和5年前相比,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賦予了更多內涵和更大期許。這些都決定了“十二五”環保產業發展都不能再是對過去的簡單重復。
面對巨大市場需求,環保產業能否全方位介入,發展水平能否滿足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需求,政策機制、商業模式、技術方案等需要哪些調整、完善甚至是突破,都是業界急需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產業趨勢版未來一段時間內關注的重點。
繼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環保產業又迎來政策利好:不久前出臺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未來5年,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其中,政府投資約1.5萬億元;諸多新興環保產業領域將得到重點支持。業界從《規劃》中看到了環保產業成長的空間。
近年來,國務院及環境保護部陸續出臺的一系列規劃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方向性引導。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環境污染治理的資金總量將達到3.4萬億元,將會極大地帶動環保產業發展。放眼未來,環保產業發展將面臨更大發展空間,并有望達到節能環保產業規劃的目標。根據《“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5年,我國環保裝備、環保材料以及環保服務的總產值將分別超過5000億元,1000億元和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