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流行搞開發區,先征一大片地,圈起來成為一個小特區,然后規定在這個區域里興辦企業可以獲得一些優惠。對一些財大氣粗的企業來說,這點優惠不算什么。但對于初創企業或者寒酸的企業來說,這優惠有時候就是救命稻草。
開發區有些做得好,有些做得一般,有些自打建起來就沒見幾個企業,荒涼得很。做得不好的開發區大家都能說上幾句,反正也就那幾個問題。做得好的開發區大家也可勁地表揚,大概是好的開發區并不多見的緣故。通常人們會提到一個詞,叫產業集聚。這是學術用語,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企業扎堆。比如說一個開發區里有一個大規模的重裝備企業,圍繞這個企業就有一群裝備制造企業、給這些企業配套的零部件生產企業、材料加工企業、相關服務企業、甚至冶煉企業等等。這就叫扎堆。不過呢,如果稱得上集聚,就得相關聯的企業扎堆。這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信息交流方便,也就有利于技術進步。當然,如果不相關的企業扎堆,也不是不可以,有時候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產業集聚原本是件好事,而好事多磨,這是古訓。改革開放之初,有些發達的地區獲得政策上的先機,開始招商引資,許多三資企業扎堆,集聚了,繁榮了。地方政府自然也財大氣粗,得注意形象啊!特別是如果要進一步擴大集群,吸引資本流入,得把自己打扮好了。于是花大錢搞基礎設施。有時候胃口就大了,基礎設施走得太快,城市都快趕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了,而產業還是窮人家的產業。怎么說呢?招商引資引進的大多是低端制造業,并非引進別人的產業大腦。設計沒進來,新技術沒進來,人家只不過是把咱這里當作一個制造基地而已。雖然這在改革之初實屬難得,但慢慢發展下去,還是積攢了不少問題。地方可不會看低自己,即便是窮人家的產業,好歹也比其他地方強,這種比較優勢會讓地方官員心理膨脹,即便再廉潔的官員,在這種膨脹心理作祟下,也會盲目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稅收都凝固成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馬路了?;A設施見效慢,周期長,不來錢。稅收砸進去,相當一部分是回不來的。能回來的就是指望更多企業進駐,產業集群效應擴大,創造更多的稅收,這樣才劃算。
無奈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人2008年打了一個噴嚏,感冒了,連累了三資企業,沒需求啊,當然企業就很難做下去,怎么辦?撤資吧?縮小業務吧?如此等等。原先看似龐大的集群在此時刻顯得那么無助。如果稱作“作鳥獸散”,有點夸張。不過資本外流是一個事實。產業非但沒有凝固成一個穩定的集群,反而迅速散落,集群不再,稅收自然沒指望,而那些凍結在鋼筋混凝土中的錢,自然也就沒法回來了??蓱z的地方政府只好借錢度日。利息高不高?地方債的債息都上兩位數了,你說高不高?所以說,產業集群靠不住,關鍵得看哪一類集群。過去人們理解
產業集群,總覺得一堆企業在一起抱團取暖總是好,殊不知這只是表象,而非本質。如果僅僅是企業扎堆,企業進來的越多,集群規模越大,也不見得越穩定。集群的背后還有一個流動的資本,資本只圖利,有好處自然來集群了,沒好處當然就會退群。這就和有不少人為了搶紅包加入各種群類似。微信群也是集群,人們加入微信群如果就是為了搶紅包,那這個群規模再大,也很容易瓦解。
用微信群比擬產業集群,是否妥當有待批評。微信群有兩種基本功能:一種是交流;一種是刷存在感。只不過后者演變出了另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功能,那就是搶紅包。交流是長期行為,群友可以通過在群里談各自的所見所思所聞所感,相互啟發,類似知識的集聚,可以尋找到不錯的靈感和啟發。而后者純粹是短期行為,群友只不過在里面發點表情,發點娛樂,發點紅包,這種短期行為難以吸引人介入,所以群主就說,通過發紅包把潛水的給炸出來。問題在于,當微信群演變成搶紅包的群,那么微信群原本薄弱的社會關聯特征就會消失,人們不再基于某種社會特征而集聚,比如同學、同事等等,對紅包的需求激勵弱關聯的人加入,看似集聚膨脹了,但內部關聯反而更弱化了。很多人加入只不過是為搶紅包而加入,這是一種標準的短期行為。
說產業集聚有點類似微信群,就是說有些集聚是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的,可以相互交流,從而形成整體上的合力。這種集群通常存續時間較長,并且創新也較強。而且還有很多集聚僅僅就是為了來搶紅包的,這紅包就是地方政府給的優惠政策。地方政府設立開發區,承諾各種優惠,包括土地,于是很多資本聞風而來,進駐開發區??此崎_發區的產業集群擴展了,企業多了,但企業內部的關聯很弱,大家來的目的不是為了長期合作,扎根于當地,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短期利益。所以不少地方政府發現,當招商引資來了之后,原先計劃開工設廠的資本紛紛利用地方政府所給的土地資源開發地產,地產賣完,在當地的業務也就算結束。即便一些企業真的開工設廠,也僅僅是做一個加工基地,并不投入創新力量。當然,其中一部分工廠完全沒有能力創新,就是一個低端加工業而已;而有能力的工廠也未必投入創新,都只是來吃優惠的。這就是為何2008年危機出現后,很多原先很發達的城市瞬間陷入財務困境,原因就在于這些資本是短期利益導向的,一有風吹草動就溜走了。原先那些志得意滿的地方政府只不過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勺x者不禁又問了,這些事情已屢見不鮮,為何地方政府還要飛蛾撲火?其實道理很簡單,這種弱集聚可以在某個時點瞬間增加地方的GDP,而一些升遷欲極強的官員恰恰就需要這一點政績,兩相情愿,共創短期繁榮。至于地方的長期經濟發展,那是后任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