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2015 年隨著國家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以及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一下子進入了千家萬戶,在城市以及鄉鎮都能見到獨具一格的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因具有輕巧、 價格便宜、 碳排放量少等特點,更受到鄉鎮居民的青睞,中機院專家側重分析城鄉差別縮小化下新能源汽車受歡迎的原因以及進一步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 城鄉差別縮小化的含義及現狀
城鄉差別縮小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城鄉之間具體差別的縮小化以及城鄉一體化。城鄉之間具體的差別又分為三個維度:城鄉經濟差別、 城鄉社會差別與城鄉環境差別。城鄉經濟差別下設四個指標:城鄉收入比、 城鄉消費水平比、 城鄉教育水平比、 城鄉信息化程度比;城鄉社會差別下設三個指標:城鄉用電量比、 城鄉醫療水平比、 城鄉交通水平比;城鄉環境差別下設三個指標:城鄉綠化度比、 城鄉垃圾處理狀況比。
2000- 2008 年間我國城鄉的差別在擴大化,而 2008- 2015 年間我國城鄉的差別在逐漸縮小。隨著 2008 年開始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鄉經濟社會、 環境衛生等差距日益縮小,促進了城鄉之間各種生存要素的流動;隨著國家推動城鎮化的建設,城鎮更高的生活質量會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到城鎮工作與居住,城鎮化率的上升也會直接導致城鄉差別的縮小。
城鄉一體化是城鄉之間關系協調的一種表現,城鄉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城鄉合一、 城鄉分離、 城鄉對立、 城鄉融合以及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測度包括四個方面:城鄉空間一體化、 城鄉經濟一體化、 城鄉社會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包括:城鄉空間聚集,城鄉往來,城鄉信息化,城鄉市場流通等。城鄉經濟一體化包括:城鄉經濟總量,城鄉產業結構,城鄉金融、 財政與投資,城鄉就業,城鄉居民收入,城鄉消費結構,城鄉技術進步等。城鄉社會一體化包括:城鄉基礎教育,城鄉醫療衛生,城鄉社會保障,城鄉郵政通訊,城鄉文化消費等。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包括:城鄉節能減排,城鄉污染治理,城鄉生態綠化和城鄉生活環境等。
二、新能源汽車在鄉鎮的受歡迎度分析
新能源汽車在不發達的鄉鎮地區的銷售量遠遠大于在城市地區的銷售量,新能源汽車在不發達地區更受歡迎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1.新能源汽車天然適合鄉鎮地區。 電動汽車與農村自然社會環境以及農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的適配度比較高,定價在 3- 6 萬的新能源汽車更切合鄉鎮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鄉鎮有方便的停車充電的剩余空間的供給,這是以發展房地產經濟為主的中心城市根本無力解決的。例如在北京這種土地極為稀缺的大城市,充電樁建在哪里,才能保證排隊充電時車輛有足夠的停放空間,以避免影響正常的交通效率,這是個難題。鄉鎮建充電站投資成本要少于建加油站投資成本,鄉鎮有更豐富多元化的新能源電力供給。
2. 政府當局高度重視鄉鎮公路建設工程以及共建綠色低碳城區,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鄉鎮地區推廣的工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 2016 年 4月 20 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宣布開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并實施百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政府當地部門與新能源汽車公司在充電系統及終端網絡投資建設、充電及租賃系統管理、 新能源汽車銷售、 租賃和維修服務、 停車場資源整合、 電子支付、 互聯網金融及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等方面會 “與時俱進” 地開展相關的業務。
3.新能源汽車的品種繁多,能滿足各類鄉鎮居民的實際需求。節能汽車、 環保汽車、 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等款式可以供不同收入層次的鄉鎮居民來選擇。
4.新能源汽車安全保護性較高。 根據來自江西省縣級以下地區已購新能源車用戶和近期具有購買意向的消費者的問卷調查,以及江鈴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市場調查報告,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已經得到大部分鄉鎮居民的認可,新能源汽車出現售后維修問題的可能性遠小于傳統的能耗汽車。
5.接受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特征顯著。 江鈴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本科及以下教育、 中低收入、 年行駛里程不多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EV 系列的新能源汽車,鄉鎮地區的大多消費者更多地呈現出這些特征;報告也顯示出高收入者并不鐘意新能源汽車,對新能源汽車打出的技術信任值和環保意識值均很低,因此在目前階段對這類人群推廣新能源汽車有比較大的困難。
三、 城鄉差別縮小化與新能源汽車 “受寵” 的經濟學分析
1.城鄉差別與新能源汽車 “受寵” 的關聯分析最近 10 年以來我國城鄉差別在逐漸縮小化,并且城鄉一體化指數也在逐年上升,但不可忽略的現階段一個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是:城鄉的生活質量比指數卻是越拉越大。優質的資源與優質的各種服務一般都聚集在一線和二線城市,城鄉居民的 “以腳投票”選擇顯示了城市的生活質量是遠高于鄉鎮農村地區的。
2.新能源汽車 “受寵”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湖→區→人的演化路徑
“湖區人” 是一種協調發展的生態治理理念[1],“湖” 是指廣義的生態治理與開發,原指環湖區域的生態治理,也可引申來指對城市碳排放的生態治理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應用就是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 “區”是指生態治理與開發對相鄰區域帶來的正面輻射作用, “人”是指相關聯區域生態治理后對地方居民帶來的生活舒適度的提升程度。新能源汽車在不發達的鄉鎮地區受寵會帶來城鄉空間結構的變化:城鎮碳排放的生態治理→引入新能源汽車→城鄉差別的縮小→新能源汽車在農村鄉鎮地區受到歡迎→提高了農村鄉鎮居民的生活質量。
四、新能源汽車在鄉鎮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雖然新能源汽車在鄉鎮地區的銷售量火爆,并且受到了鄉鎮居民的認可,但是其在鄉鎮地區進一步的應用與推廣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實質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會導致未來新能源汽車在鄉鎮地區的 “失寵”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不發達地區的消費者以及縮小城鄉差距,政府部門以及新能源汽車公司應該重視并解決以下的問題:
1.鄉鎮地區充電樁的鋪設。 充電樁的建設在新能源汽車的使用中是個非常重要的硬件,現在高速服務區已經逐漸建成快充模式的充電樁網,但因為存在資金耗費多以及對充電技術高的要求,目前僅限于北上廣地區。在鄉鎮地區適合建簡易模式的充電樁,國家與省級政府對建設鄉鎮區域的充電樁應給與專項的補貼。在 2020 年之前,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實現盈利很難,可以借鑒美國、 日本、 英國等國家均對其實施了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政策的做法,以解決車和樁之間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的困境。
2.縣際物流網的建設。 以縣為中心建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物流網,以降低銷售成本和物流成本,例如江鈴新能源汽車公司正在鋪設江西縣際物流網絡,實現 “一縣 600 臺” 的年銷售目標,從而達到新能源汽車公司與鄉鎮消費者的雙贏。
3.縣級售后服務網的形成。 滿足鄉鎮消費者售后維修等需求,巨大的農村消費市場完全可以支撐縣級售后服務網的營運,使其成為新能源汽車制造商與鄉鎮農村消費者之間的橋梁。
4.鄉鎮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 依據 “十三五” 規劃,到2020 年,在貧困地區建成廣覆蓋、 深通達、提品質的交通網絡。實施百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工程, 實現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通客車,改造公路危橋,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等產業交通條件。
5.優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增強基礎設施在鄉鎮農村的溢出效應和外部效應,加大財政與金融資源在鄉鎮農村的投入力度,創新與發展鄉鎮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落實中西部大開發政策和城鄉統籌政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6.城鄉碳金融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僅靠國家補貼的方式來拉動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不是長遠之策,加上黨中央已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與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在未來建立有效規范的城鄉碳金融交易市場,更容易促進城鄉差別的縮小,進而新能源汽車在鄉鎮地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從而杜絕出現新能源汽車僅僅是種過渡產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