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 主要著力點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從滿足“量”的需求走向滿足“質”的需求的轉變,讓老百姓吃好、吃飽、吃健康,讓農業發展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實現了綠色生產,不斷增強農業綜合效益;推進農業產業治理,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成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優良的治理環境。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是以產業鏈為中介、把農業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 從生產系統內部和生產系統外部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高效與綠色發展。
1.1 D 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例
D 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比較成熟的有白家肉牛場和永平九牧養殖公司。 白家肉牛場被評為“重慶勞模示范園”, 負責人黃正文養殖肉牛 10 年有余,目前,養殖肉牛 200 多頭,年產值 2 000 萬元~3 000 萬元不等。 生產的牛肉一半以上銷往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二成銷往成都、北上廣深等地,同時,與重慶 15家餐廳保持定向供貨關系,在楊家坪、二郎、南坪開了 3 家實體店, 生產效益可觀。 為減少農村環境污染,黃正文建了 656 m3 的沼氣池和有機肥輸送管道,將牛圈里的糞便轉投到沼氣池發酵, 生產沼氣和沼液,沼氣輸送到臨近社區供生產生活使用,沼液則輸送到臨近菜園、田地作為有機肥料,形成“飼草料—牛肉—沼氣(有機肥)”綠色生態循環農業。 永平九牧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年出欄生豬 10 000 頭以上,自建沼氣池處理豬糞,減少了農村環境污染。
1.2 啟示
1)“變廢為寶”。 在綠色循環的理念下,普通意義上的“廢物”不過是未使用得當的資源。 比如,農業企業的農牧糞便等下腳料, 隨意丟棄或排放就會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災害,但只要利用合理,在清潔生產標準范圍內經過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把它作為產業開發的再生資源加以利用, 既讓農業企業獲得切實利益,又大大激發了農村生態治理熱情,在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鞏固了生態環境治理成果。
2)“效益”與“綠色”同在。 推行綠色循環農業生產方式,從農業生產效益看,實現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產品的綠色安全;從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看,推進綠色循環農業,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率,大大節約了農業資源,有力治理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從再生資源產出與利用看,大大提高了農業資源投入精準化、集約化,大大降低了化肥農藥使用率,幫助農民科學施肥、合理耕種;從社會治理效益看,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保證了消費者餐桌的綠色安全, 并且農業廢棄物經沼氣化后可減少疾病傳播源、避免地表水受污染,再有,用沼氣替代化石燃料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從社會經濟效益看, 農業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利用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沼液的施肥效率高于液肥,沼液灌溉又節省了有機固體肥料使用成本, 沼氣的使用減少了化石燃料的開采, 同時節省了化石燃料使用成本。
3)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 出于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考慮,目前,D 縣正在關閉一些生態效益較差的養殖場, 但關閉成本比較高。 與其關閉,不如完善配套,向循環農業的方向發展。
2、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
2.1 發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比較優勢
由于 D 縣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實際千差萬別,建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養殖、種植專業大戶作為規模化經營主體,有能力承擔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可以作為農業生產主力; 分散小農戶則應積極融入生產專業戶隊伍,向科學種養方向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水平;農民合作社具有組織散戶、帶動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等多項功能,可承擔農產品生產商品化功能,進行有組織的農產品流通業務。
2.2 緩解土地撂荒問題
目前,D 縣農村主要勞動力絕大部分是 60 歲以上的老人,90%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不足造成土地撂荒問題持續惡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經營農業生產,既能夠維持農業生產,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2.3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目前,絕大部分年輕人不懂農業耕作,老年人又局限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發展思維固化,不愿意接受現代農業技術。 比如,農業施肥愿意使用化肥而不愿意使用有機肥、畜禽農家肥,病蟲防治依賴農藥而不愿利用生物殺蟲和物理殺蟲, 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和質量安全。 因此,必須培養有文化、會經營和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 新民鎮御康葡萄業主童平、 鼎越葡萄業主黃林國就是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 黃林國掌握葡萄種植全過程所需技術,從栽培設施、嫁接育苗、滴管肥水、耕作到培育成熟,業主黃林國可謂是樣樣精通、專業嫻熟。
3、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
首先,應當合理定位農產品特色。 根據市場供求信息,結合地域特點和生產實際,選擇種植品種并長期堅持, 在堅持中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產品質量。 其次,要重視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準確定位銷售的目標市場與銷售渠道, 重視與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合作。 以重慶市 D 縣泰和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地處沙坪鎮境內,目前建成投產的永久性香菇大棚 200 個,占地 70 畝,有 60 萬棒新型 808 香菇菌棒入棚培育, 于 2015 年 10 月初開始出菇上市, 菌棒每天產菇 1 萬斤~3 萬斤不等。 生產的香菇因品質高、 產量足, 與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涪陵批發市場定向銷售合作,其中 70%的產量發往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20%的產量發往涪陵批發市場。 該公司預計總投資 3 億元,待三期工程投產建設完畢,預計可實現 5 億元年產值。 最后,還能夠借助電商銷售。 現在“互聯網+”概念逐漸興起,可以將互聯網技術貫穿于農業生產、銷售全過程,用信息技術引領農業發展,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讓農民在家銷售自己的農產品。
5、建成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
統籌規劃, 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聚集,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 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大型企業的引入力度, 鼓勵高安園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上檔升級,具備承接 D 縣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條件和能力。 坪山鎮引進涪陵榨菜有限公司建成榨菜精品加工線,引進萬吉米業加工廠,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 目前,D 縣可以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重點推進榨菜、大米的深加工,創建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作者:許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