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生物產而已正在進入大規模快速產業化階段。全球生物產業的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高達30%,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0倍,生物產業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截至2010年底,全球約有生物科技企業4700多家,包括上市生物科技公司622家。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總收入846億美元,研發投入228億美元,凈盈利47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0%。2010年我國生物產業產值超過1.5萬億元。2014年7月2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發布其第28份生物技術行業年報“跨越邊界:釋放價值——全球生物技術產業報告2014(Beyond borders: unlocking value 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14)”。該報告回顧了2013年全球生物技術產業概況,指出全球生物技術產業在2013年強勁回升的勢態。
生物技術成為保障我國生物安全的支撐點。據專家估算,我國僅11種危害較大的農業入侵生物所造成的年經濟損失就超過574億元。2003年以來,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警醒我們更加關注新發傳染病帶來的安全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發達國家掠奪生物資源的重要目標地區。據估計,我國生物遺傳資源引進和輸出比例大約為1:10,流失情況相當嚴重。我國防御生物恐怖的能力亟待加強。由于天然森林破壞,致使野生動物棲息和分布區日益縮小,加上人為亂砍濫獵,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在我國動、植物種類中,已有15-20%的物種受威脅。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安全迫在眉睫。解決生物安全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快醫藥、農業、環境等生物科技的研究開發,以確保國家利益和生物安全。
我國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日趨壯大。2009年我國生物產業產值達1.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醫藥產業產值為10381億元,生物農業約1200億元,生物制造約1800億元,生物能源約280億元。2010年我國生物制藥總產值達1179億元,增幅達30.99%,成為醫藥行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1986年“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農業生物科技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我國農業生物企業數量2269家,涉及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組織培養、獸用疫苗、轉基因作物等領域,其中,飼料添加劑企業數量最多,高達1000家。“十一五”期間,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600多個,成功研制和推廣應用一批畜禽疫苗藥物,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規模化健康養殖水平顯著提高。
生物醫藥產業未來將飛速增長,產業化和自主創新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生物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我國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有專家預測, 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將達到40000億元的規模,超過日本和歐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每年取得的約3萬項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轉化率僅為20%,實現產業化不到5%,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足8%。“十二五”規劃擬定重點扶持方向,包括重大新藥創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疫苗與抗體產品研究開發、體外診斷重大產品開發、數字化醫療以及生物醫用材料,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科技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等創新型藥物品種。
生物農業將進一步突破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規模化轉基因、生物安全等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目前我國農業生物產業年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領域依次為:飼料添加劑、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水稻。未來將以實現規模化發展為目標,加快綠色農用生物產品及林木危險性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開展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綠色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綠色農用產品應用的示范試點和普及,推進全降解農膜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研究開發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新型動物疫苗和診斷試劑、動物用生物科技藥物和獸藥、生物飼料添加劑等。
農業環境保護與退化環境修復技術研究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水污染綜合治理等研究,保障水資源與水環境安全。開展退化農田生態重建、污染農田修復與污染物超標農田安全利用、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物活性的原位調控和生物高效萃取、污染物低吸收作物利用、農田污染物溯源等技術研究,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改善。開展水生生物養殖環境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宜漁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攻克戈壁灘地、沙漠荒地、宜林山地、礦山跡地復墾的少用土、節約水、多產出、高效益關鍵技術,降低復墾和新墾成本。開展耕地質量保育與地力提升技術研究,提高土壤持續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