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到“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時強調,要加快推進化。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重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四化”當中農業現代化較之城鎮化、信息化和化,還是短腿,反映在方方面面。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經營結構如果不進行調整升級,生產機械化、新技術將很難進行推廣。第一農業的經營體系要轉型升級,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體系需要升級為適度規模經營。第二是農業的生產體系要轉型升級,要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推廣,發揮物質、技術、裝備的支撐作用。第三是農業的產業體系要轉型升級,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農產品加工業,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
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過去的2015年農產品滯銷、增產不增收占據了農業信息的顯著位置。最明顯的就是玉米,全國各地都豐收了,但是由于需求飽和以及進口玉米的沖擊,價格確出現了大幅度下降,農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如果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被打壓下去,國家的糧食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促進農民增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各種農作物。合理的決策就需要建立國家層面的至上而下的大數據決策分析平臺,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為農業生產進行服務。
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用水大概占總用水量的70%,我國全部耕地中只有40%能夠確保灌溉,每年因缺水造成的農業損失超過1500億元。九三學社中央在提案中建議,要施行“科技節水”、“結構節水”、“工程節水”、“制度節水”策略來布局農業節水發展。同時還需要轉變“注重節水灌溉技術,忽視農藝技術”問題,雖然灌溉實現了節水,但是作物產量受到影響;往往注重噴灌設施研發,忽視了田間布局、深層滲漏等問題,極易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影響作物種植。
大力培養職業農民。“民以食為天”,但農民都進城了,誰來種田?答案就是“職業農民”。一方面鼓勵在外打工的農民回鄉創業,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的經營主體,吸引有實力的公司、大學生補充到職業農民中去。
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物聯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升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產品價格和收儲制度,創新農村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