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園區規劃中的共享、集約、可持續性
中國的醫療體系與國外有較大的差異,如何營造適合中國需求、習慣及規范的醫療園區/建筑?
中外的醫療體系有較大的不同,簡單照搬國外的經驗及建筑模式是不可行的。例如,美國的大型醫療機構往往沒有大量的門診病人,相對于國內的三甲醫院動輒數千的門診病人,交通壓力要小很多。所以我們在多個項目中采用了我們在國外機場設計中的經驗和數字化模擬的方法,立體化地疏導人流車流,保障高峰時刻醫院主入口的暢通和院內環境的人性化特點。
在進行醫療園區規劃及建筑設計時,如何才能保證醫院的靈活和彈性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幾乎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會在發展中遇到擴展及擴建問題。因此在醫療建筑的規劃及設計中,對未來的預留是必須要優先思考的,否則當面臨擴展的時候,會陷入被動局面。我們認為可以著重從以下幾點考慮:
(1)如果是新建項目,需要在規劃設計中考慮到未來發展的用地。預先規劃、考慮,可以避免擴建時很多無法調和的問題,如日照、退界等。
(2)盡可能采用通用化、模塊化的設計。面對未來的使用功能變化及發展等,這種類型的設計有較好的適應及改造可能。
(3)一些特殊的或者不方便移動的功能單元(能源中心)的位置要考慮到建筑的未來擴展,如果被設置在不適當的位置,將極大可能地增加未來改建或擴建的難度。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園區內這些緊密聯系的醫療設施,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傳染風險?
在我們規劃設計中的共享設施如檢驗中心、藥品中心、影像診斷中心等,并非病人聚集區和感染高危區,在疫情中如果措施得當,不會有傳染風險,反而有利于質控措施的實施,從而降低傳染風險。
面對類似新冠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醫療機構除了面對病人及其他負荷大量增加的挑戰以外,還要考慮已有病人的安全性。因此,院感控制額外重要。作為建筑設計師,我們需要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建筑的應急機制,幫助醫療機構面對此類威脅的挑戰。例如在建筑設計中,要考慮區域隔斷的可能性,同時避免過多的多層挑空空間,為病區的隔離創造條件。另外機電系統也需要注意分區,如每2—3層設一組新風系統,病房樓不宜整體共用一個系統。(作者:金凱文 饒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