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三大背景
1.雙康時代下休閑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國民閑暇時間不斷增加,目前中國工薪階層全年享受的節假日已有114天,這意味著中國公民出游機會的增加。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學者提出了中國進入“雙康”旅游時代的概念,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時代,人們更加關注健康旅游問題,健康已成為現代人旅游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休閑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人對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體機能正常、體格健壯、精力充沛的層面上,還包括情緒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會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標,人們能夠在休閑的過程中達到心閑體靜、心寬體健的目的。這種健康意識的提升具體就表現在旅游者期望通過參與旅游活動得到身心的愉悅,對旅游環境、旅游活動、旅游服務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而鄉村旅游作為現代休閑旅游的一種重要形式能夠滿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悅身心,休閑娛樂以及康體健身等多種功能需求,也正是廣大旅游者的休閑需求刺激了中國鄉村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
2. 和諧社會中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2006年10月,國家領導人又做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和諧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鄉村旅游的發展對于促進城鄉和諧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越來越多的政府領導者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的重大意義,國家旅游局將2007年的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和諧城鄉游”,提出“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口號,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提出發展鄉村旅游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鄉村旅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浙江省旅游局局長紀根立在2006中國鄉村休閑旅游高峰論壇上表示鄉村旅游的發展對于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成為城鄉和諧發展的紐帶,能夠凸顯好山好水好資源,有利于營造農村旅游大環境,開展文明生態富裕村創建活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新農村建設為旅游業提供發展機遇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著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桎梏,此次黨中央部署了八個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此可見國家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與此同時,國家旅游局適時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題為中國鄉村旅游年,使旅游產業的發展參與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去。發展鄉村旅游是積極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具體表現,是利用國家政策導向,抓住機遇,促進城鄉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實現農民增收、展示新農村、推動新旅游、倡導新體驗、樹立新風尚、創新解決三農相關問題的有效途徑。一時間“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成為城鎮居民節假日主要的休閑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從鄉村旅游經濟中得到切實的好處,旅游者的休閑旅游活動也得到了豐富。
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分析
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依然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不斷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旅游者創造需求就是其獲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寶。中國鄉村旅游開始進入市場需求導向時期。首先旅游者的消費意識開始發生轉變,對于某一群體的旅游者,鄉村旅游活動已成為一種經常性的休閑活動,以滿足他們的休閑需求,鄉村旅游有大眾化發展趨勢;其次旅游者對于鄉村旅游環境,鄉村旅游服務,以及鄉村旅游產品的要求在提升,鄉村旅游經營開始關注鄉村旅游科學規劃,進行分類指導,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以提高旅游服務水平;第三,游客休閑旅游需求的多元發展促使鄉村旅游產品功能的提升,鄉村旅游市場進一步專門化細分,在原有觀光游覽的基礎功能上出現了具有體育健身、療養保健、科普教育、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類型的旅游產品。
成都鄉村旅游發展的四大成功模式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些鄉村旅游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地區的經驗模式對于起步較晚的地區能夠起到示范作用。基于對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的概述,國內鄉村旅游發展仍需要一種更全面的、綜合的、科學的視角來指導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成都市郊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國其他地區的關注,基于對成都市郊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探討,試圖從區域發展的戰略視角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問題,綜合考慮到鄉村旅游產品策劃問題、空間布局問題以及經營管理問題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對成都的鄉村旅游發展現象進行了一個總結,提出四種鄉村旅游模式。
1、村落式鄉村旅游集群發展模式
以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五朵金花”為典型。成都市錦江區在深入調研的情況下,創新思維,充分利用城市通風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在旅游產品設計方面,將原有農居采用成都特色的“畫房子”方式進行美化改造,以農戶為單元,發動農民積極創造性,規劃濕地、新建綠地,通過景觀打造生態化,形成一戶一景、戶戶不同的集群式發展模式,開發出了以農業觀光、農家餐飲、休閑娛樂為主體的旅游產品體系;在旅游功能定位方面,依托休閑產業發展的需求,結合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季節差異,形成了春有花鄉農居、夏觀荷塘月色,秋賞東籬菊園、冬游幸福梅林的錯位發展模式,同時結合主要客源市場特征,形成了具有“吃、行、游、購、娛”的旅游功能體系;在形象塑造方面,整個村落遵循統一管理、整體塑造的原則,通過政府投資實現基礎設施城市化,具有同一完善的景區標示系統,整體進行AAAA級景區建設,同時結合各個村落農業產業特色以品牌塑造形象,形成“一村一品”。
2、園林式特色農業產業依托模式
以郫縣友愛鎮農科村鄉村旅游發展為典型。農科村經歷了1980-1990年的自發調節、1990-2000年的引導規劃和現在的合力提升三個發展階段,現有鄉村酒店1家、常年經營農家樂37家,其中星級農家樂16家,日接待能力上萬人次,2005年,農家樂旅游收入達到1 8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萬元。農戶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優勢,吸引游客前來吃農家飯、觀農家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購農家物,開創中國農業旅游的先河,成為全國鄉村旅游的典范;通過“政府+業主”、項目招商的投資開發模式,加強農科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旅游功能,進行旅游干線綠化、亮化、美化的景觀營造,提升農科村的整體形象和旅游功能;依托花卉苗木農業產業特色,積極引導現代科學技術指導農業發展,營造園林式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形成“一戶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花卉種植專業村,再次基礎之上,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進行功能分配,開展賞花、書畫、曲藝、騎馬等旅游活動,逐步完善旅游產品、功能、形象體系,按照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進行規劃建設。
3、 庭院式休閑度假景區依托模式
以青城后山的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為典型。青城后山自1994年有7個村發展鄉村旅游,從業人數近5 000人,人均年收入在1994年就達到了1 300元,為1980年的6.84倍,擁有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的有25戶,50萬元以上的30余戶,20萬元以上的50余戶。青城后山的農家樂是依托青城山景區發展以及景區吸引來的客流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山區的農民不再開荒種糧,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農村勞動力得到了就地轉移,政府和當地農民在原有農家庭院的基礎上進行建筑單體改造和基礎設施完善,一個個農家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餐飲住宿、休閑度假、娛樂度假等功能齊全,逐步走向投資小、回報快、價格低、具有中國農家特色的鄉村酒店發展之路,加之青城山峰巒競秀、巖壑幽深、飛泉密布、溶洞神奇的自然風光,成為成都人消暑度假自駕車的好去處。
4、古街式民俗觀光旅游小城鎮型
以客家洛帶古鎮為典型。洛帶鎮位于成都市東郊,龍泉驛區北部,西距成都市區18km,洛帶鎮通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保護性建設后,沿山修生態客家民居,營造濃厚的客家文化氛圍,同時把古鎮分為四個片區:核心保護區,客家創業區、西部客家生態園和中國龍文化公園。在核心保護區,發展旅游、文化和小商貿,進行修舊如舊的舊城改造,以清代風格為主,通過青石板路、大紅燈籠、商號、平房木樓等元素營造古香古色、整體亮麗的古鎮氛圍。同時結合龍泉驛區花果資源優勢和背靠大城市的特點,以旅游為載體,以節慶活動為主要形式,開展觀花、摘果、嘗果等體驗型旅游活動,吸引客源帶動全區旅游發展,增加旅游小城鎮的體驗元素和文化魅力。2005年全區接待中外游客387萬人次,同比增長9.94%,實現旅游總收入8.52億元,同比增長15.8%。
以上四種發展模式首先是對四川省成都市鄉村旅游資源類型的全面總結,均是對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涵蓋了農村自然景觀、農事農耕文化、農村民俗文化、村落古鎮特色建筑以及特色農業物產五種類型鄉村旅游資源;其次對于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了探討,其成功經驗主要體現在政府主導提供鄉村旅游保障體系,城市文化引導鄉村旅游市場定位,特色產業支撐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個體農戶奠定鄉村旅游發展基礎四個方面;第三可以從中得到鄉村旅游的盈利模式,即打破原有的景區門票式的單一盈利模式,尋找更多的盈利空間和盈利增長點,以保持客源地充足性、穩定性,來實現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
(轉自新農村與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