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帶狀型城市數量繁多,對帶狀型城市的規劃理論研究也較為成熟。帶狀型村莊不論是成因還是形態,都極似帶狀型城市的縮影,都可以看作是“在用地限制條件下的歷史積淀”,但二者在空間尺度上卻存在著巨大差異。
我們將帶狀村莊的成因總結為如下三點:
1、生產生活要素的吸引
第一種可能,“濱水而居”是最為原始的生產生活要素吸引的表現,水源從根本上保障了農業生產和生活,因此僅僅因為取水方便這一項,就足以從生存的層面影響村莊的格局。其次交通設施的通達又從更高的層面決定了村莊格局的發展。一條交通繁忙的道路足以帶動一個村莊的商業與服務業,成為繼農業生產之后的另一個經濟收入重要來源?;趯ω敻坏钠惹凶非?,就要求有足夠的、相對均等的臨路界面,村莊的格局就在需求中被沿線形拉長,而由于這種線形收益的均等化,村莊不會太介意沿線的發展長度,使得這種帶狀型發展呈現無限制蔓延化。
2、對縱深發展的限制
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山體、溝壑的存在都會限制土地的利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然的限制性邊界。同時,由于沿路的交通更加便捷,經濟利益更加優越,導致沿路地段成為村民追求的發展目標,而地處縱深的地段則被人為的忽視與放棄,導致對縱深發展的需求降低。一邊是限制,一邊是吸引,導致了帶狀型村莊的長期存在合理化。
3、短軸受限導致的長軸蔓延
由于各類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垂直于相臨道路的方向上發展受阻,而村莊仍然要面臨用地的擴張,使得短軸的擠壓效應顯現出來,村莊被擠壓,不得不沿線形繼續發展開去,而帶狀型的發展并不會帶來交通疏密的區別與影響,因此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規模范圍內不會對村莊格局的惡化產生限制,因此呈帶狀型的發展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基于上述成因,帶狀型村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資源利用型(沿道路、河湖岸線等)、屏障限制型(沿山體、鐵路、溝壑等)、綜合型(兩者兼而有之)。
對待格局獨特的村莊改造規劃,不能簡單的適用具有一般性的規劃理論與技術方法。只有通過“對癥下藥”的編制方法,才能夠尊重歷史、留住文化;才能夠保留住村莊原始風貌,保留住村莊世代享有的生態優勢;才能夠符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因此針對帶狀型村莊的獨特格局,本文也總結了如下規劃要點:
1、梳理交通,分離內、外部交通職能
帶狀型村莊改造規劃編制中應注重外部交通與內部交通職能的適當分離,梳理過多過密的枝狀路網,引導內部交通在村莊內部完成,減少在相臨道路上的開口。
(1)設置輔路
對于村莊建設與相臨道路預留了一定距離的,可沿路設置輔路;對于村莊建設壓迫相臨道路的,可在不臨路的建設用地外側設置輔路。
(2)環接道路
對于設置輔路確有困難的,可充分利用現狀枝狀路網,在末端選擇合適位置將道路進行環接。對于內部道路無法拓寬的,可采用多環相接的方式塑造內部交通體系。
(3)出入口設置明顯標志
對于保留的村莊主要出入口,應清除視覺障礙,放大出入口空間,留出足夠的觀察與緩沖地帶,并設置明顯標志,對外部交通起到明顯警示作用。
2、適當聚集,集約利用適宜建設用地
由于建設用地的均質化,導致原本緊張的適宜建設用地的利用率低下,限制了帶狀型村莊的發展。因此仍應本著“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對村莊相對縱深距離較大的適宜建設用地,適當提高建設強度,形成疏密有間的藝術格局,但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與景觀、不對現有生產生活方式做出巨大改變的前提下進行。
3、政策差異,引導遠端建設向內遷移
為防止帶狀型村莊沿線形無限制蔓延,可以對集中區和遠端用地制定差異化政策。對于集中區,采取基礎設施優先供應、鼓勵發展改造;對于遠端用地,應以限制建設為主,為村莊的長遠發展留有余地。利用政策限制的“推力”和基礎設施的“拉力”,逐步引導遠端用地的建設意向向集中區遷移,促進基礎設施投資合理化與建設用地利用集約化。
4、保留特征,傳承特有歷史文化元素
由于帶狀型村莊的格局特點,使得特色民居建筑、自然景觀、天際線等特征突出,對于破除“千村一面”的建設特征有著先天的優勢,且能夠展現村莊的地域文化,創造獨特的識別性。因此在規劃編制時要將特色區域、特色節點、特色建筑作為保留特征的重點, 做到“改變的是生活品質,留住的是青山綠水,傳承的是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