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許多懷揣著創業夢的人眼中,創業看起來似乎是那么“高大上”。而從今年開始,隨著政策環境的松綁,創新創業環境的演變,在中國已掀起了全民創業熱潮。“創客”、“眾創空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新穎詞匯被一再提及,從全國輻射到各省市都在跟隨這股風潮大力建設擁有自己本土特色的眾創空間,讓更多草根加入創業大軍。然而,當全民風動之際,當多個眾創空間已然“拔地而起”之時,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真正為人所需的“眾創空間”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什么是眾創空間?
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應對信息通訊技術發展以及知識社會來臨的機遇與挑戰,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在對以用戶參與為中心的創新2.0模式進行探索。2015年1月4日,因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創客”進入大眾視野,并被賦予了代表創新前沿的標簽。在深圳視察“柴火空間”的過程中,李克強特意強調,“全民創新,萬眾創業,深圳能不能起一個表率作用!”并建議科研機構不要閉門造車,學習民間創新,聆聽市場需求。2015年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會議指出,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于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趨勢,把握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

目前眾創空間的主要做法
一要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適應“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集中辦公等特點,簡化登記手續,為創業企業工商注冊提供便利。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網絡、公共軟件等給予適當補貼,或通過盤活閑置廠房等資源提供成本較低的場所。
眾創空間實際上是升級版的孵化器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處長陳晴表示,科技部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標準,眾創空間實際上是對創業者降低門檻,對創業平臺提高了門檻。因為從空間面積和數量上來看是降低了標準,但從服務能力上,提出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等一系列要求,所以實際上是提高了搭建創業平臺的門檻。
從科技部的角度來講,不希望各地大興土木,應主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新服務模式為根本。發展眾創空間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著力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地方眾創需加強整體規劃
在中央文件鼓勵下,各地方政府迅速跟進,紛紛推出地方版的眾創空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3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層面的政策,或已經落實了眾創項目。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湖北、河南等地已初步有項目落地,四川、浙江等地則出臺了省級層面的相關政策。
然而,各地創業創業發展環境不同,人才聚集力度不同,不同地方打造“眾創空間”還需因地制宜。隨著互聯網開元經濟的發展,眾創空間主要針對在互聯網領域的草根創業者降低了門檻。而在一些中西部地區,可能還沒有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前期還需要政府去做引導,做一些孵化器的建設等扶持動作。在一些創業氛圍濃厚的中心城市,目前應該做的是引導一些草根型、大眾創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