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驅動路徑
制造業、棉紡織業、鋼鐵業等傳統產業成為這一類德國中等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原始動力。德國一向非常重視發展制造業。2011年德國出口在歐債危機濃霧緊鎖下,依然實現8.2%的強勁增長,這與德國一直以來重視二產緊密相關。
以大眾總部沃爾夫斯堡為例。
沃爾夫斯堡市是德國在20世紀規劃建造的三座新城之一,建設初期僅僅是為了給當時剛成立的大眾汽車公司員工提供住處。大眾汽車集團是該市的最大雇主,擁有管理人員和工人約5萬人,約1/2的居民為大眾公司工作。
上世紀90年代曾經面臨產業結構單一(大眾公司提供60%就業崗位),服務業比例偏低(從事服務業相關比例不到德國平均水平的1/2),中小企業活力不足(新興企業數量比德國平均水平低30%),以及消費力外流(每年約有100-200萬歐元購買力流入周邊地區)等若干問題,沃爾夫斯堡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策略:
保留德國本地的生產基地,強調雇員資質、工作態度和市場腹地的額外價值;
以沃爾夫斯堡為中心的大眾汽車產業集群,擁有約700家汽車相關的供應商,建立高度集中的區域合作網絡。
占領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沃爾夫斯堡集中整車裝備、關鍵零部件制造和汽車創新研發等核心技術產品。
從產業殖民地到休閑體驗中心的轉變,世界首個汽車主題公園“汽車城”和菲諾科學中心等文化項目,塑造強有力的地方認同,促進產業和城市的良性互動;
“企業-政府”的公私伙伴關系,由大眾公司和政府共同出資成立沃爾夫斯堡公司,負責城市的定位、開發、實施以及提供以城市居民為導向的行動框架。如下圖:
德國獨創的二元教育體制,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沃爾夫斯堡的應用技術類大學,要求德國高中生畢業后想進工廠,必須經過 2-3 年的專門培訓,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實際應用能力。
二、文化復興路徑
主要是行政管理城市、文化教育中心和歷史遺產勝地等。東德人民享受到社會主義制度下免費教育的政策福利和文化宣傳的氛圍熏陶,建設了大量的文化教育建筑,文化支出比例也明顯高于西德地區。而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文化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留下了波茲坦、魏瑪和德紹等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哈弗爾河畔勃蘭登堡,羅斯托克等眾多德國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歐洲文化之都魏瑪為例。
六萬人的小城魏瑪是許多德國人心中繼柏林之后的第二個精神城市,魏瑪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經濟增長始終依靠的是文化而不是制造業,超過80%的居民從事第三產業。盡管發展模式轉型曾經引發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因削減工業生產造成的失業率上升,但如今文化已融入城市的靈魂之中,1999年的歐洲文化之都事件成為魏瑪復興的巔峰,至 2009年每年旅游人數仍然保持在 16 萬人左右,是當地居民人數的將近 3 倍,相較于原東德城市的人口持續負增長,4%的人口遷入率凸顯出文化魏瑪獨特魅力。
歐洲文化之都項目成為契機,依靠歐洲委員會和聯邦政府的資助,顯著提高軟硬件基礎設施,包括新魏瑪市政廳和大學中心的建設以及商業旅游區的擴大;
國際化的藝術形式與地方多樣性的文化資產融合,既獲得本地居民的認同感,同時吸引力大量的國外游客和藝術家。如重建的歌德花園采用最新媒體技術再現歌德時期的真實圖像和聲音體驗,而“現代主義的興起與衰落”等系列活動展示當今流行文化信息。
新市政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和商業發展局合并成立魏瑪有限公司,負責協調城市品牌在不同市場的推廣工作,通過持續的文化節事,將“歐洲文化之都”的國際影響力延續至今;
全球大學“包豪斯大學(魏瑪)”積極搭建國際網絡平臺,包括招收國際學生,邀請外籍訪問學者和國際客座教授,提供國際認可的學歷,接軌國際的課程內容以及針對國外學生語言和生活上的幫助等。
三、服務升級路徑
屬于商貿中心和旅游休閑目的地的一類。此類中等城市大多擁有便捷的空間地理位置,依托北部港口、陸上樞紐以及共享大城市的國際機場,集聚數量眾多的出口導向中小型企業。同時對周邊腹地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根植當地農業或自然文化資源的特色旅游形成新的成長動力,如“德國最大葡萄酒展”美因茨、“世界水療中心”巴登-巴登等, “格瓦納音樂節”拜羅伊特等個性化城市,帶動會展業、體育賽事、文化節事、度假療養等相關服務產業發展。
以可持續城市班貝格為例。
班貝格老城是德國最大的一座未受戰爭毀壞的歷史城區,曾經是神圣羅馬帝國主教及皇帝駐地。 彎彎曲曲的角落、狹窄幽深的街巷、巴洛克和浪漫主義建筑風格的房屋立面以及中世紀的氛圍,為班貝格老城魅力的最佳寫照。如今作為“最佳市場營銷之城”,昔日老城煥發出生命活力:
生活在班貝格:鼓勵營造家庭友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體驗在班貝格:在這座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內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 既能滿足近千人的大型國際性會議,也可提供具有歷史質感的小會議木屋;
出行在班貝格:依托歐洲心臟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樞紐成為中歐商業中心,而老城仍保留完好的傳統空間,采用先進的行人指引系統和 P+R 換乘模式,提供清晰靈活的游覽方式,并將停車分散到老城邊緣;
溝通在班貝格:德國首個計算機科院和高品質光纖網絡提供強大的城市信息支持;
創業在班貝格: 班貝格大學以及眾多培訓機構提供人才支持, 市區級政府合資成立了創新與創業中心,推動大學和企業間的知識轉移。
四、產業轉型城市
缺乏優勢產業,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或服務業轉型的一類。利用生產資源和港口交通區位曾經經歷輝煌,如“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地區,曾占德國鋼鐵產量的2/3 和工業產值的 2/5。然而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紡織業、鋼鐵業、礦業等傳統工業衰落,對于港口的依賴度降低,較低的勞動力素質,惡化的生活環境以及擁堵的交通迫使企業南移,發展難以為繼。
以休閑購物中心奧博豪森為例。
奧博豪森位于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與埃森之間, 歷史上一直是德國的經濟重鎮,也是通過高強度工業化開發、破壞自然而取得經濟奇跡的典型地區。如今原有的礦井被關閉,許多鋼鐵廠停產或改作他用,硫酸煙霧的籠罩早已成為歷史,奧博豪森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城市到休閑購物中心的華麗轉身:
公私合作的區域行動框架- “魯爾2010”項目,區域層面思考舊工業建筑和廢棄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恢復,以及工業遺產旅游的一體化開發;
從“工業魯爾”到“科技魯爾”:“只需要勞動,不需要思想”的普魯士魯爾一去不復返,如今這里是歐洲高效密度最大的產業區;
“購物旅游”+ “工業遺址” :新城市中心(CentrO)成為歐洲最現代的休閑購物中心之一,大型瓦斯槽 (Gasometer) 從景觀殺手被改造成全歐洲最不尋常的展覽場所,每年吸引了超過 23 萬游客
通過多元化的住宅選擇和更新的自然環境提升吸引力。
德國中等城市對于“工業化”的理性態度值得中國城市思考。一方面并不單一追求“工業化”,以地方性的多元“產業化” 替代城市發展動力;另一方面也不逃避于中等城市的規模局限無法滿足“工業化”發展需求,以科技人才等附加價值創造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