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是可以持續不斷的。一系列的參數出來以后,必然要求企業重新審定內部和外部元素的組合,所以我覺得這必然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從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內企業的最新動向來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制造服務業取代傳統制造環節,是制造業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大趨勢。所以裝備制造業轉型是我們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裝備制造業規模巨大,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位居世界第一,國內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因此具備轉型升級的一些必要條件。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正處于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我們國家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
國內大多數裝備制造業企業還停留在低端加工制造階段,提供的多是位于產業鏈中低端的產品。這不僅制約了“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地位的提升,而且難以支撐國家宏觀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霧霾、海洋污染等環境亮起的紅燈,更是直觀地向企業傳遞了盡快轉型升級的壓力。在不得不轉的前提下,轉向何處,如何轉是企業首當其沖要回答的問題。
從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內企業的最新動向來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制造服務業取代傳統制造環節,是制造業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大趨勢。
制造業服務化后,企業不再是單一的產品提供者,而成為集成服務提供商,原本以產品為中心的制造業得以向服務增值業務延伸。在國外,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眾多知名跨國企業集團已逐步完成轉型。在國內,由于裝備制造的利潤正在被不斷增長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攤薄,一些有規模有市場的裝備制造商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已投身到探索之路上。
制造業服務化的形式多樣,如果從產業鏈前后端加以分類,大致包括產業鏈前端的產品研發設計、市場研究、咨詢服務等;產業鏈后端的服務則包括零部件定制服務、集成服務提供商、整體解決方案、設備成套、工程總包、交鑰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優化等。具備這種服務能力的公司,多數已經在專業領域浸淫多年,有著令人信服的制造研發能力和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比如,GE既掌握著照明、動力、醫學成像等尖端設備的制造技術,又有著雄厚的財力、上百年的企業管理經驗。這種軟硬兼具的實力賦予了其打包出售“知識”、提供金融信貸等多項服務的資本,也為其贏得了產品銷售之外的更廣闊的市場。盡管有專家認為裝備制造商轉型為服務商存在客觀挑戰,但是,從成功者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的合理性,也看到了轉型為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新生。
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十三五”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實現生產型向服務型公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