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實現鄉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甘肅省景泰縣五佛鄉積極響應中央號召, 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從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實踐入手, 探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建設的思路和舉措。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這一新概念。2017年5月, 財政部下發《關于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通知》, 確定甘肅、陜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甘肅省景泰縣五佛鄉積極響應中央號召, 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實踐
景泰縣五佛鄉發展田園綜合體, 具有豐富的資源, 一是特色農業資源:紅棗產業、現代漁業、大棚蔬菜產業;二是特色旅游資源:沿寺石窟、抗日促進會、景電工程水利風景區等;三是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車木峽風光、百年老棗園、有機稻田;四是特色文化資源: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沙漠文化、佛教文化等。五是便利的區域優勢資源:地處甘青寧三省區交界, 利于城鄉交流。
五佛鄉在融合多種優良資源的基礎上, 結合自身的區域優勢, 采取多種措施, 從鄉村旅游、稻下養殖、特色小鎮建設三方面著手, 努力打造集觀光、生產、生活于一身的“農村田園綜合體”, 推動產業升級換代, 提升五佛鄉創城邁向更高層次。通過這些努力, 使綠色成為五佛的主色調, 讓五佛的天更藍、地更凈、水更清、樹更綠、花更艷, 讓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健康、更舒適, 適應了廣大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積極將五佛鄉打造成“塞北水鄉、漁農小鎮”。目前, 五佛鄉結合自身實際, 按照“一心兩帶多節點”的理念, 編制完成了面積為43.1km2, 核心區域2.7km2的特色小鎮規劃方案進行建設。邀請專家團隊進行實地調研測繪, 完成了植物園、農耕文化廣場、水泵展覽館廣場的創意和初設, 并引進甘肅古典建設集團開工建設植物園。
二、“田園綜合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田園綜合體”創新實踐有效地把城市、農村、農業三方的發展糅合到了一起, 對發展宜居宜業村鎮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但隨著工程項目的推進, 五佛鄉“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暴露出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建設概念不清。對田園綜合體的學習不夠, 對其深層次涵義和建設內容認識不到位, 沒有充分認識到實施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意義, 對工作整體謀劃不夠, 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多。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 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現鄉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是帶動能力有限。把田園綜合體僅僅當作項目建設來實施, 而沒有當作一種經濟體來培養;農民合作社和群眾參與率不高, 群眾受益不明顯, 對周邊農業、農村主導產業有限, 只能作為產業間歇期的有效補充。田園綜合體是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時代來臨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 它把農村的發展同城市的需求和資源對接起來了, 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將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農家生活變成商品出售, 讓城市居民身臨其境體驗農業、農事, 滿足愉悅身心的需求, 形成新業態, 正在改變農村發展格局, 甚至將改變城鄉發展大格局, 形成一種新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三是產業技術短缺。目前田園綜合體建設初期階段, 技術欠缺、產業單一、帶動能力不足, 農業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融合度不高, 推動農業現代化效果不明顯。田園綜合體建設應該下功夫做好融合這篇大文章。一要以農為根,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培育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鄉村康養、民宿度假等新產業, 把產業做實、做新、做火。二要以人為本, 充分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經驗, 創新管理理念、模式和機制,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促進原住民、新村民、各類游客的活動、融合, 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新型社區, 讓人氣聚起來、活起來。
四是城鄉互動不夠。解決城鄉差異問題的有效途徑, 是城鄉互動。田園綜合體正是一種實現城市與鄉村互動的一種商業模式。關于城鄉互動, 最直接的辦法, 就是在空間上把城市人和鄉村人“攪合”在一起, 在行為上讓他們互相交織。鼓勵城鄉互動與鄉村消費創新, 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的目標。隨著城市居民體驗農耕生活、欣賞田園風光、品味鄉村土產、了解風土人情等鄉村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樣化, 充分在“特色”上作文章, 發展鄉村旅游、增強城鄉互動。
三、“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思路和舉措
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 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 還原村子原貌, 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下一步, 五佛鄉將在融合多種優勢資源的基礎上, 按照“一心兩帶多節點”的設計理念、以古渡小鎮為中心, 以濱河景觀帶、田園風貌景觀帶為牽引, 以“一村一品”產業布局為支撐, 以景點帶動人流, 依托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 精心打造集垂釣、觀賞、品鮮、餐飲、度假為一體“宜居宜業宜游”的深層次田園綜合體, 實現整鄉全域的發展格局,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一是打造智慧休閑的現代農業。依托現代漁業、休閑旅游、有機蔬菜、優質水稻、特色養殖、傳統紅棗等產業發展優勢, 在優質產業示范點拓展實施田園綜合體示范點建設, 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使土地規模化生產, 建設休閑農場、觀光農園等生產與旅游文化相結合的產業。以產業融合為突破點, 打造綜合性產業園區, 實現特色產業與深層次田園綜合體互補發展、互促發展。冬青村充分利用草場資源優勢成立專業合作社, 與河北省甘肅商會接洽發展山羊養殖, 合作社通過發展養殖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進一步帶動冬青溝紅色旅游發展;金坪村以“三變”改革為契機, 打造花園式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積極動員農民廣泛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 加快向新型農民轉型, 實現全域旅游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促使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的創意農業。依托沿寺景區、景電水利主題公園、千年老棗園、車木峽千畝優質棗林濕地風光、抗日促進會、柳林湖、堿灣濕地公園、金坪村花園式種養結合循環農業, 黃河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 按照特色小鎮建設的總體規劃設計, 完成農耕文化廣場、水泵展覽廣場、菩提廣場的建設和植物園的提升改造, 進一步完善濱河景觀帶布局圖的繪制, 打通黃河五佛段濱河大道, 開發農業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項目, 使得濱河道路通、燈亮、景美。
三是打造農民致富的實踐地。農業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農村地區更是傳承了中國的主要民俗文化, 是傳統文化的陣地。下一步致力打造三個示范點:千畝百塘田園綜合體示范點、大水面流水養魚田園綜合體示范點、千畝有機水稻種養示范點, 實行稻下養蟹、泥鰍、小龍蝦等, 做實“五個一”特色品牌, “一條河”的濱河旅游帶, “一個人”的李培福人文精神, “一斗米”的有機水稻, “一把棗”的優質紅棗, “一網魚”的生態魚蝦。同時積極推進休閑漁業, 組織舉辦“垂釣節”“魚蝦節”等活動, 為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農業增效, 借助創意思維邏輯將科技和人文元素融入到農業生產, 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 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態、生活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作者:陳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