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作為探索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在促進中國鄉村振興、煥發鄉村活力中發揮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而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價值是以產業為核心, 促進一、二、三產的融合。本文首先從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及特征出發, 分析田園綜合體的人本需求;其次, 簡析城市設計在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的應用手法及意義;最后, 以成都市青白江三村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為例, 探討城市設計手法在田園綜合體規劃, 尤其是空間規劃上的實際應用。
一、引言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 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鄉村建設基本實現現代化, 但城鄉二元化的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我國旅游消費升級, 整個旅游產業也面臨大轉型和大融合。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了集農業、文旅、居住于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 希望以旅游業作為驅動, 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田園綜合體橫跨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中國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兩個領域, 將成為今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大方向。
農業生產是發展的基礎, 但能否構建出具有濃郁特色的田園空間, 從而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進行田園旅游和鄉村旅游, 將是田園綜合體能否成功的關鍵。如何構建農業基地、挖掘地方特色和實現文化融入, 平衡低影響開發、文化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展現農村區域的特色魅力, 是打造田園綜合體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而將城市設計的思想與手法融入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中, 的確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方向。
二、田園綜合體的概念辨析及特征
1.“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2017年2月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其中提道:“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這是中央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于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 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 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2. 田園綜合體的特征
首先是以農業為基礎, 田園綜合體是集循環農業、創業農業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 以審美體驗、農事體驗為主題, 結合創意、文化, 賦予農業更多的內涵, 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現代農業。
其次是以文化為靈魂, 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繹等挖掘出來, 不僅是讓人體驗農耕活動和特色民俗, 還要將這些元素融入當地建筑中, 還原村莊“原貌”, 開發一個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莊。
最后是以城鄉互動為目標, 塑造特色空間, 讓城市居民來鄉村體驗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農家生活, 使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能夠相互交流、共同生活, 實現文化彌合、城鄉互動。 (3)
3. 田園綜合體的人本需求
田園綜合體的目標是吸引城市居民來鄉村消費、創業、旅居甚至定居, 同時為當地的村民提供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所以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要從城市居民和當地村民的需求出發, 給他們提供想要的、需要的。
田園綜合體是一個擁有優美鄉村環境的地方。只有優美宜人的環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一個好的田園綜合體, 就是要讓人回歸大自然, 人在這里時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田園綜合體是一個提供鄉村體驗的地方。只有自然風光而缺乏人文氣息的鄉村很難有吸引人的靈魂, 而要提供有滋味的鄉村生活體驗需要深度挖掘所在區域的人文之美, 包括地方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傳說故事等, 通過文化植入的方法在田園綜合體中給予展示。
田園綜合體是一個提供舒適的田園生活的地方。田園綜合體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是觀光旅游。消費者來到田園綜合體, 有鄉村民宿可住、有特色美食可吃、有便捷交通可行、有優美景致可游、有土特產品可購、有好的項目可娛。從游客更多樣的旅游需求出發, 增加體驗性和休閑性, 讓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新型的休閑度假旅游轉變。
三、城市設計在田園綜合體規劃中的優勢和手法
1. 城市設計的人本優勢
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以物質空間規劃為主體, 堅持理性思維, 客觀地看待城市的發展, 從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發展規劃[1], 更注重功能的科學性、經濟的合理性和政策的合法性。與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相比, 城市設計則更具體化和圖形化, 從感性出發, 更關注人文、美學和舒適性, 注重從空間、文化、時間、生態等多個角度對區域進行分析與設計。
田園綜合體規劃不同于一般的村莊規劃, 它更側重于村莊的社會人文資源在村莊物質空間中的整合、再現、傳承等活動, 偏重于心理感知、視覺體驗、藝術文化層面, 與政策、政治體制、經濟活動牽連較少。因此運用城市設計手法來規劃田園綜合體, 更能創造富有認知感、尺度協調、人文氛圍濃厚的田園空間, 更能滿足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的人本需求。
2. 城市設計在田園綜合體規劃中的應用手法
城市設計的應用手法較多, 本文結合實際項目的情況, 僅討論其中三種。
(1) 認知意象分析設計
認知意象分析是建立在人對所處空間形態認知和認知圖式的基礎上的, 通過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設計意象五要素——通道、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來進行意象認知, 實現以易識別性為基礎、可意象性為目標的分析設計手法。
(2) 場所—文脈設計
場所作為城市中最活躍的要素, 是城市物質形態與人類活動重疊的產物, 是對城市的主體——人最有意義的空間, 而城市設計就是挖掘、整合城市文脈的過程。場所—文脈的設計手法是將社會文化、城市發展及人對環境的體驗和感知都作為場所設計的重要條件進行考慮, 重視城市空間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而鄉村空間中仍然有活躍的場所和文化內涵, 在田園綜合體規劃中, 需要將鄉土文化、區域文化、歷史文化、游憩文化等融入場所中, 打造更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空間, 所以場所文脈的設計手法也是田園綜合體規劃所需要的。
(3) 環境行為分析
人的行為方式受到環境的制約, 同時, 環境也會受到人們行為的影響。而研究人對環境的需求, 能幫助設計者創造宜人的環境, 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提高綜合效益。所以在城市設計過程中, 通過環境行為分析, 根據不同環境及不同的人為活動來設計, 更能創造適合人活動的舒適空間。
四、城市設計手法在成都市青白江區三村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1. 項目概況
牟池塔村、青光村、天平堰村三村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龍王鎮的東部片區, 三村總面積為9.9 km2, 是青白江區最常見的傳統農業型村莊, 人均收入較低, 產業發展滯后。借龍王鎮與福洪鎮打造“蔬香果韻•杏福田園”統籌城鄉綜合改革示范片和大件路東繞線建成通車的契機, 為推動三村產業發展, 凸顯當地的客家文化特色, 青白江規劃局組織編制了三村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
本次規劃應用城市設計的手法, 從三村的資源環境、空間特色、文化內涵著手, 通過認知意象分析設計、場所—文脈設計、環境行為分析的城市設計手法, 打造具有優美的鄉村環境、鄉土的鄉村體驗和舒適的田園生活的龍王鎮三村, 形成集循環農業、農事體驗、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田園社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田園綜合體。
2. 認知意象分析設計打造優美的鄉村環境
優美的鄉村環境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基礎, 所以在規劃設計中, 第一步就是對農田、水域、山林、村莊、道路等要素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辨別和控制, 從認知角度進行資源的空間形態塑造, 重塑田園生態景觀, 構建優美的鄉村環境。
(1) 要素的提取
根據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對三村的資源進行梳理。
(1) 通道
三村最重要的通道南北貫穿大件路東繞線, 是龍王鎮重要的對外連接廊道, 也是三村的主要對外道路和展示窗口, 次要的通道是連接三村和龍王鎮的主要道路, 如錦秀路等。
(2) 邊界
牟池塔村、青光村、天平堰村作為三個獨立的行政村, 擁有各自的行政邊界, 但本次規劃打破了三村的行政邊界, 將三村進行統籌考慮, 故本次規劃中的邊界認知是將三村作為整體的邊界。
(3) 區域
根據不同功能, 鄉村區域可以分為農業區域和居住區域, 同時基于三村的農業發展情況, 農業區域又分為農田區、果樹區和魚塘區三部分。根據三村的不同地形, 又可分為平壩區與丘陵區。
(4) 節點
以大件路東繞線作為主要通廊, 三村區域內的主要節點為標識龍王鎮北入口的大石路與老大石路交叉口、與龍王鎮鎮區連接的大件路東繞線與錦秀路交叉口、龍王鎮東入口的大件路東繞線與西江河交匯處。
(5) 標志
三村現狀缺乏地域性標志, 而可作為川西農村區域標志的林盤現狀風貌較差, 缺乏特色與可識別性。
(2) 視野的確定
大件路東繞線作為龍王鎮重要的對外交通道路, 是展示三村的最好窗口, 三村的主要認知通廊是基于大件路東繞線來構建的。按照道路景觀視覺設計理論, 人的視野會隨車速變化而改變, 不同車速下的視野范圍和視線距離不同, 對景觀的感受也會不同。
圖3 景觀控制區
本次規劃以大件路東繞線的道路限速80 km/h為極限速度, 確定在運動速度為80 km/h的情況下, 水平視野角度為60°, 注意力集中區域長為300 m, 視野最遠距離為500 m, 劃定大件路東繞線單側250 m范圍內為主要景觀展示區, 承擔田園綜合體內的農業生產、農業觀光功能;250 m以外的區域承擔居住、旅游生產功能, 作為景觀展示背景。
(3) 資源的管控
大件路東繞線兩側250 m范圍作為重要的景觀區, 是向外來游客展示的界面, 為打造優美的鄉村環境, 要嚴格控制重要展示區域內部的建設, 而250 m范圍以外作為展示背景, 主要進行田園景觀塑造。
控制區內將不再建設新的居民點, 并將現狀居民點內建筑質量差、規模小、距離道路小于50 m的居民點進行拆除或異地重建, 而大于50 m且建筑質量較好, 成一定規模的居民點進行林盤環境整治和建筑風貌提升, 塑造具有標識性的林盤民居。
在遠處的田園景觀塑造區, 為了凸顯客家的文化特色, 三村的林盤選址遵循客家“順沿丘線、臨近田園”的原則, 打造依丘臨田的客家田園景觀。
(4) 認知意象塑造
規劃區域位于成都平原的丘陵地區, 通過梳理規劃區域的地形特征, 將坡度小于5%的區域劃為平壩區域, 按照集中連片的原則, 構建每片規模不小于1 000畝 (約66.7 hm2) 的高標準農田;將坡度大于5%的區域劃為丘陵區域, 利用梯田空間進行果木種植;保留現有的魚塘。通過空間梳理, 塑造為蔬菜、水果、水產三大區域空間。
村域現狀內重要的標志林盤自然散落在田園中, 不僅破壞了農田的區域性, 還沒有形成特色。充分考慮客家依丘臨田的聚居形式和規劃區域的地形條件, 選擇坡度在0~5%的區域, 讓聚居點建筑緊貼山腳線布局, 建筑群落面向河谷內側開敞, 宅前形成規模化農田, 宅后丘陵形成梯田式果林。同時考慮農民從居住地到耕地的步行時間不超過15 min, 故聚居點之間的距離應在300~500 m為宜。避免大規模聚居點對景觀的破壞, 聚居點規模宜在150戶以下, 組團規模宜控制在20~30戶, 組團間距宜控制在30 m 。
3. 場所—文脈設計手法構建鄉土的鄉村體驗
田園綜合體不僅要呈現區域的自然之美, 還要挖掘所在區域的人文之美。本次規劃運用場所—文脈的設計手法, 通過對文化的提煉, 對場所的選取, 構建有文化內涵的場所, 從面吸引游客深度體驗鄉土文化氣息。
(1) 提煉傳統精神文化
通過對三村文化的深入挖掘, 發現規劃區域內主要有三種文化遺存。首先是客家文化, 規劃區域屬于四川東部的客家聚居區, 范圍內的居民仍延續客家特色的聚居形式和風俗習慣, 但留存的物質文化資源較少, 特色不足。其次是農耕文化,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村地區, 當地農耕文化濃郁, 有一些傳統的農業器具遺留。最后是龍文化, 龍王鎮的名稱來源于原有的一座龍王廟, 雖原建筑沒有留存, 但鎮內居民還保有春節舞龍燈的習俗, 尚有龍文化傳承。
(2) 構建體驗結構
大件路東繞線既是主要的展示通廊, 也是重要的人流路徑, 所以大件路東繞線沿線是規劃區域內最主要的公共場所。而大件路東繞線與其他主要道路和邊緣的交界, 也是三村最富有活力的區域。故本次規劃以大件路東繞線作為展示軸線, 選取標識龍王鎮北入口的大石路與老大石路交叉口、與龍王鎮鎮區連接的大件路東繞線與錦秀路交叉口、龍王鎮東入口的大件路東繞線與西江河交匯處的三大節點作為重要場所, 構建一廊道三節點的旅游體驗結構。
(3) 場所構建示意
本文以其中兩個節點作為場所—文脈設計手法的應用實例。
大件路東繞線與錦秀路交叉口是進入三村田園區域的主要入口, 通過分析該節點的車行流線和現狀資源條件, 確定大件路與錦繡路交叉口的北側為主要景觀展示節點。通過設置具有客家文化代表的客家牌樓來標識入口, 并設置小型廣場來提供一個休憩、照相的公共場所。在節點處, 結合小廣場和沿路溝渠設置具有農耕文化特點的老水車, 演繹傳統的農耕文化。通過文化景觀的塑造, 既能彰顯區域的客家文化和農耕文化, 還能為游客提供清晰的區位標示, 引導游客進入旅游區域。
大件路東繞線與西江河交匯處是從東進入龍王鎮的入口節點, 此處大件路東繞線橫跨西江河, 形成了一個交錯式的節點區域。外來游客通過此處景點可以快速認識龍王鎮, 在規劃設計上, 不僅沿西江河用彩色花田打造了生態堤岸, 同時用農耕文化的稻草元素打造了具有龍文化象征的龍圖騰, 標識了龍王鎮的界線, 起到一個入口節點的最重要的標志作用, 直觀演繹了龍王鎮的龍文化。沿河綠道和休憩平臺的設置, 使該場所不僅具有標示性, 而且具有活動性。
4. 環境行為分析形成舒適的田園生活
以資源為支撐, 根據環境行為分析, 打造與環境資源結合緊密且最適于三村的旅游產品。
(1) 環境的行為影響
三村主要的環境有農田、果林、魚塘和林盤, 規劃依托不同環境構建豐富多樣的旅游產品。人在農田中的行為主要是參觀和耕作, 可以打造田野觀光、開心農場、耕作體驗、田園野炊、田野露營、汽車營地等農田活動項目。丘陵區域的果林主要用來進行采摘活動, 可打造果蔬采摘、趣味果園等果林活動項目。三村特色的魚塘則能提供垂釣類活動, 可打造休閑垂釣、垂釣比賽、垂釣教學等魚塘活動項目。林盤作為主要的吃住行為依托, 通過與其他環境資源結合, 打造不同的林盤活動項目, 如與農田結合構建特色農家樂、鄉村聚會地、鄉愁酒店、客家民宿等, 與魚塘結合構建水產農莊、漁船民宿等 (圖9) 。
圖9 旅游產品體系
(2) 空間設計示意
本次規劃選取了一處規模適中、依丘臨田的林盤, 以環境行為分析為依據進行空間設計, 打造承載多種環境特色和多樣旅游產品的舒適田園生活空間。針對現狀風格混雜、風貌不佳的林盤, 通過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化要素植入, 進行建筑風貌提升, 打造成特色鮮明、具有吸引力的客家民宿。外部的田園空間中, 除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外, 在林盤前保留部分傳統農田, 構建微田園景觀, 為游客提供開心農場等活動場所。對現狀魚塘進行整治, 種植遮陰樹木, 構建良好的垂釣環境。在魚塘增種荷花等水生植物, 能提供秋季蓮藕采摘體驗、豐富夏季魚塘的景觀效果。田間院壩可設置農耕文化的小品、種植鄉土植物, 構建多元化、具有濃郁鄉愁的旅游產品 。
五、結語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綜合發展新模式, 在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鄉村整體環境質量、恢復鄉村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鄉村規劃運用城市設計手法, 可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建立人性化的場所和空間, 保護鄉村環境、傳承鄉土文化、重塑鄉村風貌, 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及特色, 形成更具文化底蘊、環境優美、宜游宜居的田園綜合體。(作者:付琳莉 王小翔 胡俊 李炳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