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永康市經濟開發區(前身永康市五金科技工業園)位于浙江省中部的金華地區,距杭州200公里,上海350公里,溫州200公里,距寧波北侖港200公里,距最近的義烏機場60公里,境內有金溫鐵路,杭金衢、金麗溫高速公路貫穿,屬發達的長三角經濟圈內。地處永康經濟最發達的黃金走廊和金華發展工業的“金腰帶”上,是人流、物流、車流的必經地和集中地。永康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已完成一期新區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它是浙江省目前規模最大的特色工業園,屬省級經濟開發區,已成為浙江中部上規模、上檔次的示范性工業區、科技區和有特色的新市區。
空間布局上呈現“一心”、“雙軸”“四區”的模式。
“一心”:開發區中心區,是今后城市副中心。
“雙軸”:沿兩條溪流形成生態軸和景觀軸
“四區”:兩片居住生活區和兩片工業區,專設外商投資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區。
發展條件分析
1、順暢的物流網絡
2、突出的產業特色
特色五金產業鑄就強力“引擎”。永康市五金文化源遠流長,自宋朝開始就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的美譽。目前,永康已經成為全國防盜門、電動工具、農機產品、不銹鋼制品、電動滑板車、衡器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強項在工業、特色在五金、優勢在民營、活力在開放、后勁在科技”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然形成。
3、良好的工業環境
開發區獨具特色的承包式外來人口管理模式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商業、金融、保險、科研等單位一應俱全,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生產生活環境。
4、優惠政策
開發區競爭加劇,促使永康經濟開發區從軟件、硬件上“兩手抓”,著力為企業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
發展策略分析
1、搞好五金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培育產業集群必須重視產業集群的規劃。永康市根據五金產業發展的現狀,制定了《永康市五金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規劃以民營經濟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疏通信息來源,力求做到產業組織合理化,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發展外向化,發揮產業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從世界五金制造業的高度,來規劃和謀劃永康的五金產業集群的發展。
2、加強政府的支持和推動,營造五金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環境
政府通過積極創造有競爭力有創新力的區域環境,對現有的產業集聚區積極扶持,重視發展中小企業,通過中小企業的集聚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利用其靈活多變、接近市場的特點,激勵創新。引導和培育企業聯系的發展,嚴格執行產業集群內部的中介展,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創造了條件。
3、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品升級換代
首先,大力引進、推廣應用國際先進設備、技術、工藝和科學的管理,不斷提高五金行業的設備水平、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五金產品的質量,提升五金產品檔次。其次,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通過新產品帶動行業發展。再次,加強信息化和標準化工作,大力提高全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五金產業,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輔助制造技術,應用計算機進行企業各項管理。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工作,加強五金產品的標準化管理,采用國際先進標準,縮小五金產品與國際化先進水平的差距。
4、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品牌觀念,注重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雙重積累,以專利技術和優質產品為支撐,加快培育區域性品牌,支持企業實施質量體系認證,建立從研發、生產、營銷到售后服務一體化的質量保證體系,引導企業從價格競爭逐步轉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借鑒意義
永康的五金集群只是浙江省眾多產業集群中的一個,如溫州柳市的低壓電器集群、溫嶺泵業集群、臺州的摩汽配產業集群以及紹興的紡織產業集群等等。這些集群的存在成為浙江經濟的一種顯著特征。永康五金產業面對的問題同樣其他的產業集群也存在。再此總結了幾點永康五金集群的經驗以供借鑒:
1、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都存在著某方面的優勢,因此,在謀劃和發展縣域經濟時,首先要把本地區的優勢企業發展好,將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摒棄“小而全、大而全”的發展思路,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自己可為,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事業上。選擇那些有地區特色和優勢的資源和產業進行深入開發,逐步發展成具有市場優勢的特色產業。
2、要打破傳統思想,將本地區優勢與其他地區的優勢相結合,優勢互補,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如永康市土地資源的短缺,使該區的集群產業在發展時出現瓶頸,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與鄰縣武義縣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聯手打造世界五金城。
3、政府要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不能因為產業集聚的自組織性而忽視政府的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手腳、大膽探索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思路,做好城鄉結合,發展多元化的產業經濟,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制訂政策、發展規劃等形式引導優勢產業帶動弱勢產業,使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合理優化的得到良好的發展。
總之,一個地區的經濟要發展應以充分開發該地區的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良好的設施環境,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科學的管理理念,優秀的人才為條件,以政府的有效政策與職能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