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又有什么優勢?今天,中機院就給大家說說“一帶一路”為農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契機。
對于中國農業來說,“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將為農產品、資金、技術、品牌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帶來寶貴機遇。
自古以來,農業的互聯互通就有不少。
無數在中國普遍栽培、但產地卻不在中國的農作物,根據統計約有50多種。在歷史上,它們主要通過商旅貿易等途徑、通過絲綢之路陸續在中國引種并傳播。
告訴您個訣竅,在我國現有的農作物中,名稱中帶有“西”字的,比如西葫蘆;帶有“胡”字的,比如胡椒;帶有“番”字的,比如番茄……這樣的農作物,它的老家基本上來自域外。
您看,經古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農作物,豐富了我國的物種資源,促進了種植業的發展,調整了居民的飲食結構,對我國老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咱們國家的絲綢、茶葉、瓷器、興修農田水利的技術也傳播了出去,造福了沿線的各國人民。
如今,關于農業的友好往來仍在繼續。
回望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跨越千山萬水,將亞歐非大陸和海上許多國家點綴成線,如今,升華了古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正在譜寫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農業是很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一帶一路”必將給沿線國家帶來農業發展的新機遇。
在機遇面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不斷加深。
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現代農業創新園里,高產優質的小麥開始孕穗,其中冬小麥5號品種已經走出國門,很快適應了哈薩克斯坦干旱半干旱氣候,畝產較當地品種增產82.28%,極具推廣價值,受到當地農民和企業的歡迎。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楚河州,由中國公司投資建設的2萬畝牧草一片郁郁蔥蔥,這片牧草基地構建了一個雙贏局面——他們為當地百姓提供種子,企業負責收購和銷售,既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和稅收,也可將牧草銷往中國市場。
在我國的江西,贛南臍橙很出名,但是贛南地處內陸,進出境物流成本高,目前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已經設立,經檢驗檢疫部門和海關查驗合格后,贛南臍橙可通過口岸,直接出口到東南亞、中東等地,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當地種植戶經銷商的信心倍增。
“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目前,我國農業對外合作發展迅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為農業對外合作帶來極大的空間。正如我們剛才說的,這一個又一個的合作,造福了沿線國家的百姓。
統計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總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左右;農產品出口總額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左右。昔日往來絲路的聲聲駝鈴猶在耳畔,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又為沿線國家間的農業合作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意味。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這條古時農業交往的紐帶,將會釋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現代農業終將播綠“一帶一路”。
習近平主席關于“一帶一路”的兩則妙喻
茶酒之喻——“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地瓜之喻——“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塊莖始終長在根基位置。同樣道理,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都將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
中國農業走出去步伐漸行漸快
這些年,有不少農民朋友跟隨農業企業像候鳥一樣到海外去種地。而國內大型農業企業也漂洋過海,到外國開展耕作。這種國際間的合作模式已經從農業基礎設施、水利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到消費市場的開拓與跨境電商平臺的搭建。
從2004年開始一直到2015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出現了“12連增”,但是在產量連年增加的情況下,由于國際糧價更便宜,反而出現了“糧食連連增,進口年年漲”,種糧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所以我國的生產種植結構需要調整了。
于是,在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我國首次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由過去“立足國內實現糧食的基本自給”,調整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就意味著,要通過適度的國際貿易來調劑余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