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仁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
2022年2月22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全面解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一)穩中求進:兩條底線、三項重點
唐仁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2022年全面推進
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和不確定,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為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兩條底線。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打實地調整農業結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務必見到可考核的成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力度,推動幫扶政策落地見效,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努力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健全鄉村建設實施機制,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
(二)端牢飯碗:穩產量、調結構、保耕地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重大戰略性問題。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較上年增產267億斤,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仁健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穩產量。應對去年秋冬種部分小麥晚播等不利影響,抓緊抓實春季田管,促進弱苗轉壯,努力追回產量。糧食安全要共擔責任,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主產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銷區切實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產銷平衡區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合理保障農民收益。
——調結構。下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支持東北地區積極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輪作、有序推進地下水超采區、不適宜水稻種植區開展“水改旱”擴種大豆,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擴大油茶種植面積。通過多油并舉、多途并進,確保大豆和油料擴種取得可考核的成效。
——保耕地。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把耕地保護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抓好黑土地保護,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真正做到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三)多措并舉: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工作機制、政策舉措、機構隊伍等銜接有序推進,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拓展。當前,部分脫貧地區群眾收入水平仍然較低,脫貧基礎還比較脆弱,遇到自然災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況有可能返貧致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并作出一系列具體安排。
唐仁健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要壓緊壓實責任,持續響鼓重槌地抓好,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他表示,要聚焦重點人群完善監測幫扶機制。各地要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進一步簡化識別程序,及早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同時,促進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更多依靠發展來積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提高銜接資金和涉農資金用于產業的比重,重點支持幫扶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通過產業帶動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通過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提升幫扶車間、優化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
“要加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力度,集中力量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選派科技特派團,實行產業技術顧問制度,有計劃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不斷提升搬遷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持續加大安置區產業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碧迫式≌f,聚焦重點地區強化幫扶措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牢固、更可持續。
(四)鄉村振興:五級書記共同抓
唐仁健表示,“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后,新時代抓“三農”工作就是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扎實有序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村
休閑旅游、農村電商三大產業;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
——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方法,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持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
“統籌推進重點工作,歸根結底要靠黨的領導?!碧迫式≌f,要制定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開展省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完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把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同時,要建立表彰獎勵制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二、吳宏耀:中央農辦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
2022年2月23日上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解讀了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舉措。吳宏耀說,鄉村“五大振興”第一個就是產業振興。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重點是做好“三個著力”:
(一)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產業要姓“農”,要在做優做強種養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三大鄉村產業。在縱向上,要打造農業的全
產業鏈,推動產業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產品轉變,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在橫向上,要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生態、
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產業的類型,提升鄉村經濟價值。
(二)著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
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要立足統籌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科學布局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宜縣則縣、宜鄉則鄉、宜村則村,形成縣城、鄉鎮、中心村分工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同時,發揮各類
產業園區平臺帶動作用,引導農產品加工業更多向縣域、主產區轉移,打造城鄉聯動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三)著力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農村產業發展的目的是要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鄉,更不能把農戶從產業鏈中擠出來,我們歡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一起干、一起賺,形成產業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我們也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劉煥鑫: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
2022年2月23日上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解讀鞏固脫貧成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劉煥鑫介紹,2021年以來,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防風險。全面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近70%的監測對象已消除風險。二是抓銜接。對脫貧攻堅期間的幫扶政策分類調整優化,出臺33項銜接政策,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并出臺14個方面傾斜支持政策。三是促發展。中央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投入1561億元,比2021年增加100億元,其中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50%。幫扶脫貧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3145萬人,比2021年增加126萬人、增長4.2%。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長16.9%。
(二)繼續狠抓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
“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不能掉頭就走。”劉煥鑫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狠抓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重點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完善監測幫扶機制上下功夫。監測上更加準一些,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幫扶上盡量早一些,將返貧致貧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操作上盡可能簡化一些,打通各部門監測平臺數據壁壘,縮短認定時間,提高監測幫扶效率。二是在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上下功夫。把產業就業幫扶作為著力點,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三是在強化重點區域幫扶上下功夫。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力量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四是在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實上下功夫。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政策力度不減,繼續扶上馬送一程。2022年將組織開展政策效果評估,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