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風景名勝區內傳統村落內涵與問題分析基礎上,以松溪縣吳山頭村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從景村融合理念出發,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進行探索,以期為后續類似傳統村落村莊規劃提供借鑒。通過分析村莊現狀,梳理村莊與景區的關系,明確景村融合核心要點,將鄉村作為景點進行保護和提升,從國土空間格局、目標定位、產業發展、空間結構、設施完善、風貌提升等方面制定相應的規劃策略,形成以景帶村、以村實景、景村融合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鄉村和景區共贏發展、鄉村振興目標。
1 引言
我國眾多的風景名勝區內分布有許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既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又是風景區重要的景觀資源,具有景、村雙重屬性,對景區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有些傳統村落已經在景區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共棲互存的關系,成為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莊,由于保護意識淡薄、與風景區的旅游發展缺乏互融等原因,出現人文歷史流失、盲目無序建房、業態不明確、形態不美麗的問題,導致傳統村落內涵消失,景村發展不協調,影響景區的健康發展。筆者有幸參與松溪縣規劃幫扶項目,接觸到此類項目。本文將以松溪縣茶平鄉吳山頭村村莊規劃為例,從景村融合視角探討風景名勝區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策略,以期為后續類似傳統村落村莊規劃提供借鑒,助力鄉村振興。
2 吳山頭村現狀分析
2.1 吳山頭村概況
吳山頭村位于松溪縣茶平鄉西部,距縣城 8 km,處在湛盧山半山腰,海拔 700 m。2015 年 10 月,吳山頭村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全村人口共有 680 人,共190 戶,常住人口約 200 人,人均收入約 10 000 元,以茶葉、板栗、竹筍種植,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
2.2 發展優勢
(1)旅游區位優勢。村莊坐落在半山腰,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湛盧山風景區的主要出入口,有較好的旅游區位優勢。
(2)生態環境優美。村內有千年紅豆杉、香樟、馬尾松古樹群,負氧離子含量高,空氣質量佳。周邊群山環繞,綠樹蔥郁,還有梯田、茶山、竹影、云海等自然景觀,環境清幽,風景十分優美。
(3)鄉土建筑特色突出。村中古建鱗次櫛比,錯落疊加,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傳統建筑多為閩北土夯建筑風格,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磚、瓦為主,整體采用穿斗式結構,上部為夯土做法,墻體以石砌為臺基,以保護夯土墻與木構造墻免遭地面雨水的侵蝕,保護與開發利用價值較高。
(4)人文資源豐富。村莊背靠湛盧山,承接了湛盧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村內有一條蜿蜒的古道通往湛廬山景區,傳說為 80 歲老翁自辟土劫石,將原坎坷泥路建成石磴道,全長約 2 km。眾多的志學之士從這條古道徒步爬湛盧山,形成湛盧文化開端。目前村內已建成湛盧詩歌苑、攝影基地、農家書屋等文化景點。
2.3 存在問題
(1)保護意識不強。村民大多在縣城買房,目前居住者多為留守老人。有的房屋無人居住,缺乏維修,已經出現倒塌現象。有的房屋租賃出租,但改造利用比較隨意,對歷史真實性造成破壞。
(2)缺乏資金保障。當前村莊保護資金投入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松溪縣財力相對有限,難以解決古村落發展的眾多問題。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迫切需要拓寬資金渠道,加強對社會資本的投入引導和政策激勵。
(3)旅游業剛起步。目前湛盧山旅游開發還處于原始狀態,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現有資源未有效利用,旅游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詳細規劃引導,村莊發展定位不明確,旅游業態產品不成體系。
3 湛盧山風景區發展要求
3.1 風景名勝區概況
湛盧山是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最高海拔 1 230 m。相傳春秋時期,歐冶子在此鑄煉成天下第一劍——湛盧寶劍,故以劍名山。唐代大詩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的詩句。因此,湛盧山又稱“天下第一劍山”。
3.2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湛盧山風景名勝區面積 26.05 km2.核心景區面積為2.74 km2.湛盧山風景名勝區性質以湛盧文化和古樹名木為特色,兼有朱子文化、宗教文化和其他自然景源;可開展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科研科普和民俗活動的“山岳類”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體布局結構為三區多點,三區為湛云峰景區、八十嶺景區和巫坑景區,多點是指風景名勝區內外的 66 個景點和風景。
(1)分類保護規劃。一級保護區為自然景觀保護區與史跡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為巫坑核心景區、八十嶺核心景區與湛云峰核心景區的中間段風景游覽區,三級保護區為規劃的風景恢復區和發展控制區范圍。
(2)居民調控布局。控制型居民點為吳山頭村,人口 269 人。搬遷型居民點有山岱、陳坑、巫坑、栗坑、南場等,人口共 55 人。
3.3 吳山頭村發展要求
吳山頭村位于風景區東部,是進入景區第一站,因此具有非常重要戰略意義。風景區內唯一保留村莊,定位為八十嶺景區旅游服務村,重點發展民俗文化項目。規劃要求人口控制在 269 人,居民點建設應相對集中,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注重山水環境保護。新增用地首選未利用土地,次選林地、園地,盡量少占用耕地。舊宅基地鼓勵二次開發利用,或進行整理復墾,或另作建設用地,不得閑置。建筑布局因山就勢,體量宜小不宜大,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兩層以內,局部允許三層為宜,地方傳統建筑風格。
4 景村融合規劃理念
風景區內的傳統村落因其生態優美的自然環境、淳樸厚重的鄉風民俗、富有內涵的村落肌理,具有突出的旅游魅力、文化傳承意義。“景村融合”理念是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區建設融為一體,以旅游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并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景點化,從而達到鄉村與景區融合協調發展的目的 [1]。景村融合建設的重點是將景區與鄉村看作一個系統,通過系統內各方利益協調和資源優化配置,達到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核心要求有如下三點。
4.1 保護優先,資源共享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田園阡陌是風景區寶貴的資源,只有保護好村莊的整體環境,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通過疊加各類生態敏感因子,劃定村莊建設邊界,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控制村莊無序發展,實現資源為村民和景區所共享,促進綠色發展。
4.2 產業發展,空間互動
研究提煉鄉村的核心價值,明確鄉村在景區中地位和作用,依托風景區旅游帶動作用,通過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資源變成資產,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景區、村莊空間結構互動,游服務功能深度融合。
4.3 設施完善,風貌提升
推動鄉村配套設施與景區同步發展,保障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旅游服務設施配套,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構建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加強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建筑、街巷、院落空間梳理、整治,延續文脈,留住鄉愁記憶,塑造特色風貌。
5 吳山頭村規劃策略
5.1 多規合一,三生融合
保護好區內自然山水環境,是景區保護培育規劃的關鍵,實現景區健康發展的前提。通過對村域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地形地貌、水域,以及森林植被等評價因子的分析疊加后,結合風名區一級、二級保護分區,明確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的主要區域。規劃吳山頭村域空間格局為“一心三區”,“一心”為旅游服務中心,“三區”即西部湛盧山生態保育區、東部生態農業發展區和中部湛盧古村休閑區。村莊建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實現“整體減量,局部增量”,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格局。
5.2 尊重現狀,傳承文脈
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的“原真性”,是古村落發展的動力源泉。通過深入調查吳山頭現存的各類文化遺產,綜合分析傳統村落的價值與特色,明確整體保護框架,劃定村莊歷史保護線,制定具體保護、利用要求,系統保護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空間尺度、歷史風貌及其遺存自然景觀環境。村莊規劃布局尊重現狀,嚴控新建建筑,延續依山就勢布局特色,保留村莊原有主體形象。通過環形街巷有機串聯歷史元素、休閑節點,營造傳統村落豐富的空間層次(見圖 1、圖 2)。

圖1 國土空間管制邊界圖

圖 2 總平面規劃圖
5.3 明確定位,空間互動
5.3.1 主題形象
以景區帶動古村旅游為切入點,借助湛盧山天下第一劍山的品牌基礎,立足獨特半山腰地理環境,凸顯寶劍文化、山川聚落、傳統建筑的資源特色,確立村莊主題形象為“書劍湛盧,仙境明珠”,旨在將吳山頭規劃建設成福建省首個“書香劍俠”主題村落,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
5.3.2 業態策劃
圍繞“書劍湛盧,仙境明珠”主題,整合景區、村莊、田園等各類資源,產業模式從“一產”向“一三產業混合”轉變,圍繞“俠文化打造”“學產品開發”“鄉產業融合”三條主線,重點策劃國學研學、武術體驗、影視拍攝、藝術寫生、研學教育、民宿度假、鄉土美食、采茶品茗、農耕體驗、森林探險、戶外露營等項目活動,打造集俠客文化體驗、研學科普教育、鄉村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知名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
5.3.3 空間結構
結合資源分布,采用“一帶四區”的布局結構,統籌景點旅游與村莊發展。一帶為風景區環形旅游帶,通過環形旅游公路建設,有機串聯各旅游景點,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四區包括湛盧古村休閑度假區、花香茶韻觀光游覽區、戶外觀日露營區和山川森林秘境探險區。山川森林秘境探險區結合湛盧古道,探索山川森林、野生動植物、奇峰怪石等自然奧秘。湛盧古村休閑度假區,保護原有古村格局,活化利用閑置傳統建筑,植入旅游接待、文化休閑、養老養生等功能,提供優質的休閑度假服務。戶外觀日露營基地通過修復廢棄礦山,打造成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等主題生態旅游點。花香茶韻觀先游覓區依托茶園、梯田、溪流、花谷等要素,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規劃內容增加村莊旅游設施布點規劃、旅游游線組織規劃。
5.4 完善配套,提升風貌
5.4.1 旅游設施規劃
隨著景區的發展,村莊內部交通逐漸融入風景區整體交通系統,村落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根據村莊現狀及旅游設施的發展需求,優化村莊旅游設施布點與旅游游線組織。規劃在村莊南部村委會、北部湛盧古道出口處設置服務中心、餐飲和停車等設施,并沿山邊設置外圍車行道路,實現人車分流。村莊內部打造步行街區,利用梯田田埂、石階古巷,與現有森林棧道連線成網,一同形成村莊觀光道路。
5.4.2 人居環境整治
通過改善村落面貌,優化村落環境,挖掘村落空間的文化內涵,使其達到景區對空間環境質量的整體要求。規劃在保留原有建筑、街巷格局的基礎上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形成鄉土氣息濃郁的風貌特色。
(1)建筑保護與整治。研究提煉能反映建筑形態和風格的符號特征,運用黑瓦坡頂,木材、塊石、青磚、土坯等傳統材料,對現狀建筑進行分類保護與整治。保護類歷史建筑采用局部清洗粉刷、圍護結構、原材料修整等方式,做到修舊如舊。改善類傳統建筑,應保持和修繕外觀風貌特征,其內部允許進行改善和更新。注重改善通風采光功能,屋面可鋪設質地較輕的青瓦,或在建筑頂層設置閣樓、門窗等構件,上層爭取良好采光,滿足居住的安全性和舒服性。風貌不協調的現代建筑,采取整治、改造、降層、平改坡等措施,使其符合歷史風貌要求。逐步拆除臨時搭蓋的鋼、棚、破建筑。
(2)街巷保護與整治。保護街巷原有走向、空間尺度和材質,禁止隨意改變,對街巷界面損壞的局部予以原樣修復。
(3)基礎設施改造。實施電力通信架空線路整治,核心區可下地敷設,提升農村電力及通信服務可靠性;加強水源保護,提升村莊供水水質;優化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4)景觀綠化提升。保護自然植被與河塘溝渠,維護好與傳統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充分利用鄉土材料對古樹群、荷花池、院落等空間進行景觀打造,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6 結論
風景名勝區內的傳統村落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導致規劃引導不同于其他傳統村落。文中介紹的松溪縣吳山頭村村莊規劃合理協調村莊與景區的關系,運用景村融合理念,將鄉村作為景點進行保護和提升,實現以景帶村、以村實景、景村融合的發展路徑,促進了鄉村振興。對此,筆者認為風景名勝區的傳統村落的村莊規劃重點應當關注以下幾點:嚴格保護自然山水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留和傳承傳統村落的原真性,讓人們記得住鄉愁;積極構建多元化生態旅游產品,活化利用古建筑,煥發鄉村活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最終實現鄉村和景區共贏發展、鄉村振興目標。(作者:翁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