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今年以來,該廳依托國土日常變更工作,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實時更新入庫機制,初步實現了耕地“變化一塊、舉證一塊、審核一塊、入庫一塊”,為全區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提供了精準、高效的數據支撐。截至目前,已有99.2萬畝地塊通過國土日常變更機制變更為耕地。
今年5月,廣西全面開展國土變更調查日常變更工作。依托自然資源綜合監測監管平臺構建的“天、空、地、人、網”感知網,該廳開展了4次覆蓋全區范圍的耕地變化情況監測,將監測發現的24.6萬條疑似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的地塊位置線索,提供給各地開展實地拍照舉證,涉及面積93.5萬畝。
該廳創新研發了“廣西自然資源調查云”舉證軟件和“日常變更”工作平臺,技術人員只需攜帶裝載有“廣西自然資源調查云”軟件的手機,從各個角度對地塊進行拍照,證明土地上已種植長勢良好的棉、糧、油、糖、菜等農作物,經數據編輯后即可將地塊變更為耕地入庫。目前,廣西各地已使用該軟件平臺舉證圖斑20.5萬個。
為確保入庫耕地數量、質量真實可靠,該廳強化過程監控,逐圖斑核實縣級舉證成果的真實性和數據成果的準確性。截至11月24日,自治區級已累計核查變更圖斑45.1萬個。此外,該廳還通過建立監理工作機制,加強現場督導,提高各地上報成果數據的質量。目前,縣級上報成果合格率已由原來的30%提升到81%;自治區級核查后的圖斑,國家審核合格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