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經濟發展規劃確立后,需要對社區的產業進行選擇,產業選擇是社區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城市社區的產業選擇可根據社區自身的資源稟賦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結合社區的產業基礎確定社區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
(一)城市社區經濟產業規劃的依據
產業選擇是城市社區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都屬于產業選擇范疇,兩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區別。主導產業是城市社區在經濟發展戰略中確立的未來城市社區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規劃的制定需要考量產業的發展前景。支柱產業是指未來對城市社區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的某個或某些產業。主導產業只有一個,而支柱產業往往不止一個。我國城市社區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在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選擇上,主要參考和借鑒了國外經濟戰略學家關于產業選擇的相關理論成果。筱原三代平使用收入彈性與生產率上升作為設置主導產業的標準,還有研究認為應以該產業的需求彈性是否較高、該產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的聯系是否緊密為標準。
所謂收入彈性基準是指人們對某一產業產品的需求或對某一商品的需求增量與國民收入增量的關系。即 Ei= △ Xi/Xi 一△ Y/Y,其中△ Xi 為某 i 產業需求增量或產值增量,Xi 為產業 i 的產值或上一時期得到滿足的需求。△ Y、Y 分別為國民收入增量及一時期國民收入值。一般來說,產業部門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及廣闊的市場,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所謂產業生產率上升基準,一般是通過技術進步增長率來評價的,主導產業通常具有較高的技術進步增長率。隨著經濟研究理論和方法的不斷提升和優化,人們逐漸開始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法來進行兩個基準的測算。通過實際測算,某產業的需求收入彈性與該時期產業聯系水平具有明顯的相互作用關系。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首次提出聯系效益理論,即一個產業部門與下一個生產部門的聯系被稱為后向聯系,而與上一個生產部門的聯系就被稱為前向聯系。一個部門的前后聯系程度越大,也就說明這個產業與前后的聯系越強,說明該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可以作為城市社區經濟發展規劃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二)我國城市社區經濟產業規劃目標
城市社區在進行產業規劃時,會充分考慮城市社區的經濟基礎以及其地域性和服務性特征,結合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決策。選擇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要考量該產業在未來的發展空間,這個衡量標準通常是需求的收入彈性,也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加,需求是否會增加得更快。通過這個條件就能夠很容易地將產業的未來發展能力和趨勢進行有效區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生產的角度看,目前我國生產要素市場具備比較完善的競爭體系,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再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對主導產業的規劃,需要考慮諸如區位優勢、人力資源狀況、基礎設施狀況、政策環境等因素。任何主導產業的確定都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礎數據,在大量數據基礎上展開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過大量的分析比對最終選擇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帶動能力強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我國城市社區的支柱產業與城市的支柱產業選擇不同,其通常以服務城市經濟和社區居民為目的,城市社區經濟基礎的差別決定不同社區的產業選擇方向也不同。例如,高學歷人口聚集的社區與初級勞動力人口聚集的社區,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不同,其相應的主導產業選擇必然有所不同。文化性和服務性產業前期投入較小,市場收益往往比較可觀,符合國家政策取向,能夠更好地爭取到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從而得到較好的發展。環衛、安保等傳統公共產業,可以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成為社區產業,借助市場機制更好地實現內部管理和建設,提高經營效率。城市社區可以積極發展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好的優勢產業,這既能優化產業結構,也能為城市培育更多稅源,同時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城市社區產業可以既關注經濟效益又關注社會效益。
(三)城市社區經濟產業的特色發展
城市社區經濟的產業主要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城市社區經濟發展內涵與第三產業發展內涵有很多交叉,城市社區經濟幾乎涵蓋第三產業又不限于第三產業,因此,城市社區經濟的發展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緊密關聯。在世界范圍內,縱觀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結構,共有的發展規律是在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比逐漸加大,越發達的國家第三產業越發達,發展城市社區經濟產業與第三產業發展有正向促進關系。城市社區服務產品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可充分利用地域資源所造就的區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社區服務產品,使城市社區產業的發展體現特有的區位優勢。(作者:沈冠辰 蘇立影 段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