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到2017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從43.2億元,逐步增長至462.3億元。”在5月30日的“2018國際裝配式建筑發展高峰論壇”上,武漢市城建委建筑工業化辦公室副主任童明德披露了這一數據。
有機構分析,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及住建部發文確定的比例,未來裝配式建筑市場產值將超過2萬億元。要實現這一目標,童明德對記者表示,未來裝配式建筑需整合全產業鏈資源,推進工程總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等發展模式,推動建筑產業的現代化。
裝配式建筑比例將達30%
將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裝配起來,這就是裝配式建筑。這種建造方式實現了房屋工業化生產,成批成套制造,被形象描述為“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
與傳統現澆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在節能減排、施工效率等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明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2017年,住建部進一步提出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
《2018年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顯示,目前我國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的比例大約在3%~5%,2015年我國房屋建筑業產值約為11.6萬億,如果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比例要到20%,則裝配式建筑產值將超過2.3萬億(不考慮行業增長),增長約300%。
實際上,裝配式建筑在歐美住宅、寫字樓、新城建設等房屋建造方面早已流行,紐約帝國大廈、法蘭克福西北新城、悉尼歌劇院等項目均是裝配式建筑。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原所長、歐盟中國城市委員會高級專家于小冬表示,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不單只是一種先進技術的要求,更應該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從理念到技術,與國際接軌。
“過去裝配式建筑沒有在國內流行,主要是部品生產相對滯后。”童明德告訴記者,在各行業中,科技對建筑行業的貢獻是比較低的,有項目但缺乏構件生產企業。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據了解,目前武漢有15個部品生產基地正在建設,2018年底基本實現投產,可以滿足100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的建造需要。預制構件生產設備供應商德國艾巴維公司董事總經理Mr. Werner Eckert介紹,中國預制構件具有遠大前景,公司與美好置業合作的第一個工廠已落地武漢,即將安裝設備,還有13個工廠正在建設。
成本高企仍靠政策獎勵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對裝配式建筑的預制裝配率有規范要求,如上海規定按照裝配式建筑的新建民用、工業建筑,單體預制率不應低于40%或單體裝配率不低于60%;成都規定按照裝配式建筑的民用建筑工程項目,總建面小于20萬平方米的居住建筑項目,單體建筑預制裝配率應不低于20%。此外,南京曾在部分土地出讓中明確規定建筑單體預制裝配率不低于30%。
不過記者從論壇現場了解到,與傳統的房地產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的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左右,這是部分房企難以接受裝配式建筑的原因之一。
根據《建筑科技》發表的“裝配式建筑成本淺析”一文,裝配式建筑較現澆結構成本有所增加,預制率越高成本增加越多,預制率10%~60%將增加直接成本280~420元/平方米,另外還有其他間接成本。
“現行的政策獎勵可以抵消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童明德表示,上海、武漢等地都有容積率獎勵措施,外墻裝配式部分建筑面積可以不計容,不計容面積不超過規劃總建面的3%。“如武漢房價為1萬元/平方米,則會給開發商帶來最高300元/平方米的收入。”
有專家認為,隨著裝配式建筑量的提升,產品按照工業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房企需搶占規模化和工業化的先機。上述《建筑科技》文章也顯示,日本等裝配式發展成熟的國家預制率越高,成本越低。
據了解,目前參與到裝配式建筑的主體仍是規模較大的開發商和建筑企業,如萬科、碧桂園以及武漢的中建三局、美好置業等,可以整合全產業鏈資源,解決工程總承包、技術、部品生產等各環節相互銜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