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不復返了。在各種傳統行業都被創新所顛覆的時代,兩千年的秦磚漢瓦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裝配式建筑撲面而來。
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現狀
裝配式的建筑方式,不僅僅是生產環節的增加,也不是簡單的“預制構件廠”+“現場施工”,而是相對傳統建筑生產方式的徹底轉變和轉型升級,裝配式建筑行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高科技行業。
而對這一新生事物,傳統建筑業早幾年一直是非??咕艿模踔潦遣恍嫉摹R环矫妫瑖覜]有政策導向,習慣被管理的傳統建筑企業,很少主動去研究行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傳統建筑業發展不錯,沒有生存危機;再者,因為裝配式建筑技術不發達,很難對傳統建筑方式的構成挑戰。所以,當裝配式建筑在市場上出現時并沒有引起行業的重視。
然而,有少數企業及早地捕捉到了行業的趨勢,并提前開始介入。近兩年,國家和部委及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強力推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這時,很多建筑企業才如夢初醒,想盡各種辦法開始涉足裝配式建筑領域。而一旦踏入這個行業,才發現裝配式建筑對于企業的要求,已經大幅提升了。市場紅利很多,前景十分誘人,然而要真正享受到這份紅利,卻是異常艱難。
首先,管理的難度徒然增大。傳統的房建企業主要是做施工總承包,按圖施工是經典的生存方式。進入裝配式行業,才發現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做構件的工藝設計,又要做模具設計、總裝設計等等。而這些能力,傳統建筑業根本不具備,市場上這方面的人才也很難找到。然后是PC構件廠的運營管理,從建筑業到制造業,這又是一個陌生區域,發展模式不同,現在突然要切換到重資產運營模式,一切都難以駕馭。在重資產模式下,如果管理不夠精細,稍不留神,成本就會大幅提升。
同時,技術上的難度也始料未及。以前根本不關注的結構體系、各種連接件、BIM軟件等,國內的這些技術幾乎都是空白。要應用時,要么處處被專利阻隔,要么采購成本很高。所以裝配式建筑看似很美好,一旦進入,到處都是門檻。
如何發展裝配式建筑
具備一定資本實力的企業,一定要在兩大方面下足功夫,才能邁過行業的門檻。
1. 要邁過管理的門檻,必須進行管理創新
傳統建筑業的設計與施工是分開的,投資人一般不會將這兩塊業務交給同一家企業來完成,企業多具備設計或施工單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工程總承包能力難以培養和建立。而裝配式建筑時代,這一業務割裂的生產方式必須改變。業主原則上只能將建筑的概念方案或初步設計外包,施工圖設計、施工總承包、PC工廠的制造管理,必須要由同一家企業來完成。因為只有利用這種方式,建筑的成本才能降下來,品質才能得到保證。
對傳統建筑企業而言,就必須熟悉設計、制造和總裝每一個環節,并實施有效的管理,管理難度的升級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工程總承包企業必須進行設計、制造、總裝全產業鏈的管理能力建設。原來熟悉的施工總承包領域,因為加入了PC構件安裝,管理的內容變了,必須進行創新,以適應新業務需要。原來不熟悉的設計/制造領域本來就很陌生,更需要加強學習,研究創新。
要加強對設計的學習和管理。工程總承包模式下的設計與傳統的設計也不一樣。傳統的設計內容沒有減少,并且增加了新的工藝設計,從而使設計出來的圖紙,都是三維的。這樣,既方便PC工廠制造,又方便現場總裝施工,還要兼顧裝車和公路運輸等。所以,對于設計人員而言,經驗、知識、能力都要快速提升,才能設計出好的圖紙。
要加強PC工廠制造的管理。PC制造是一種非標的間斷性的離散制造。盡管PC構件的精度要求不如機械電子行業高,但對于管理難度而言,絲毫不遜于這些行業。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到PC構件工廠的特性,抓住關鍵環節,進行管理創新,才能做出好的PC產品。尤其在成本控制這一方面,是難度最大的地方。要結合制造業的要求和建筑產品的特性,充分研究找出最優的管理辦法,為客戶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
要加強現場總裝的管理。在裝配式建筑工地,原來傳統的施工部分,還存在一部分,隨著裝配率的提升,傳統部分工作內容將大幅減少,管理難度也相應降低。但新的難度出現了,就是PC部件的精準安裝。這部分既要注意安裝的順序和工位,又要與PC工廠的供應鏈緊密融合,不然會造成產品質量問題和成本問題。各企業要認真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才能及時解決好這些新的難度
2. 要邁過科技的門檻,必須進行技術創新
傳統的建筑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很難。一方面原因是國家對主要技術都以“規范”或“標準”的方式法定下來了,給企業留下的創新空間很少;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從人力、財力等方面得不到支持和保障,因為投入創新之后,產出、效益回報沒有或很少。這個階段的行業創新,大部分依賴國有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的科技產業化程度較低,或者周期很長、推進緩慢,延緩了新技術的應用。
而在裝配式建筑時代,這種主要依靠國家投入創新從而形成規范的模式,顯然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了。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制造與建造方式,科技創新更具活力和開放性,如果要以少量的國標或行標去統領市場,是不現實的。企業需要做的技術創新很多,從目前的現狀和實踐來看,以下幾個方面是亟待解決的。
信息技術方面。這是裝配式建筑的重大瓶頸。目前,一些碎片化的技術,其原創著作權基本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這些技術首先是不好用,與中國的市場現狀不匹配,滿足不了我們的實際需求;
其次是價格很貴,一旦企業規模做大了,要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當下,一些歐美公司已經開始深度介入中國建筑業信息技術市場,并在快速的擴張。對此,我們國家要高度重視,并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否則,將來中國建筑的準確信息都將被外國公司掌握,也會危及國家安全。
同時,如果大量采用國外軟件系統或平臺,中國的建筑業將會承擔巨大的知識產權成本,不利于行業持續發展。我建議,我們國內優秀企業一定要奮起直追,與歐美企業賽跑,爭取完全掌握行業的信息技術主動權。
結構技術方面。我們的結構體系,此前都沒有考慮裝配式建造方式。2014年國家出臺了一版標準規范,明確了裝配式建筑標準,今年又出了三本規范,這已經是行業很大的進步了。
但這些規范更多的是站在建筑結構設計本身來考慮。而裝配式建筑是一個工業化的建筑體系,必須站在便于制造、便于安裝、確保安全三者兼顧的高度來制定設計規范或標準。這就要求各相關企業,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按市場的要求來研發企業的標準,并將企業標準進行充分論證,在投入應用后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做出來的產品既能確保安全,又深度受客戶歡迎。
材料技術方面。裝配式建筑的一些新特性,對連接件、套筒、模具、夾具、保溫隔熱材料等,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目前,市場上這些材料供應不足,高品質、適用性強的不多,且價格較高。針對新型建筑材料,企業可根據自身要求進行自主研發,形成自有專利技術,提升企業競爭力。
智能制造技術方面。這是建筑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已經超出了建筑業的范疇,但又是行業很難繞過去的瓶頸。目前市場上的生產線主要是兩類,一類外國制造的,由于中外建筑標準的差異,外國設備的使用效率很難發揮出來。還有一類是國產設備,也是用得最多的。其實,國內設備都是這三兩年剛起步,只能基本滿足生產要求??傮w而言,國內設備的生產效率不高,從而導致PC構件生產成本很高。這種局面給我們國內的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提供了很好的舞臺。歐美的裝備因為市場需求不足技術進步很慢,中國的企業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一定要下大力氣,加強研發創新,爭取后來者居上。
總之,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工業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雖然目前中國在該行業是比較落后的,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的未來?,F在最有利的條件是,我們有巨大的市場容量,有市場就有機會,就有創新的動力,就一定能產生更多優秀的企業,中國一定會成為裝配式建筑技術的世界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