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項任務,并歷史性地將低空經濟納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培育方向。低空經濟通過將電動化、智能化的低空飛行器與信息化、數字化的低空飛行管理結合,在傳統通用航空業態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無人機開創的新業態,形成賦能千行百業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具有明顯的新質生產力特征——創新引領、綠色低碳、數實融合。從技術突破、要素配置、產業轉型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視角深入剖析低空經濟,有助于精準把握行業挑戰,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一、低空經濟的“技術”革命性突破路徑
低空經濟有望成為“下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無人機為主的低空飛行器,是我國接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動能的重要契機,也為新能源、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的進一步融合、應用場景的拓展以及優勢技術的深化提供了戰略機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推廣應用初期的主要障礙,主要來自電池續航、智駕系統等技術原因導致的里程焦慮、失控焦慮。由于缺乏地面的直接支撐,低空飛行場景下的“空中里程焦慮”“空中失控焦慮”等技術恐慌更加顯著,迫切需要提升續航技術水平、飛控技術水平、適航技術水平等。
(一)提升續航技術水平
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解決里程焦慮和提升續航水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技術方案,同樣適用于電動飛行器,包括開發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技術、換電技術、混動技術、快充/超充技術、輕量化車身技術,以及提前布局充電基礎設施等。然而,由于飛行器在空中飛行時需要克服重力,而非僅僅是地面的摩擦力,因此在飛行器爬升過程中電能消耗更高,使得開發更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成為關鍵核心技術。電動汽車常用的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極限分別約為100~150Wh/kg、250~300Wh/kg,遠低于航空燃油的能量密度12 700Wh/kg,距離《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工信部聯重裝〔2023〕181號)提出的“滿足電動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適航要求的400Wh/kg”仍有較大差距,開發能量密度可達700Wh/kg的固態電池成為必然選擇。因此,為了推動電動飛行器的發展,必須加大對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的研發投入,突破現有電池技術的極限,以提高電動飛行器的續航能力,滿足低空經濟的大規模運營需求。
(二)提升飛控技術水平
飛行控制系統是一種技術集合,這一系統可以被視為飛行器的“大腦”,它通過一系列的硬件和軟件組件對飛行器進行精確的姿態控制、導航定位、任務規劃、指令下達及數據處理。飛控系統本身的技術復雜度很高,其組成部分包括各種傳感器、執行器、電動舵機、通信設備、電源系統、控制器、故障診斷系統以及數據管理系統等。相較于民航客機的飛行高度,低空大氣層,特別是600米以下的區域,存在較為頻繁的風切變現象,即風向和風速的迅速變化,并可能導致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而且低空飛行電磁環境復雜,對飛控系統的精度將會造成極大影響。目前民航客機應用的成熟飛控系統,體積、重量較大,但是eVTOL機型的最大起飛重量多為一兩噸,在整機重量、體積小得多的情況下,再加配飛控計算機和傳感器等,對飛控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三)提升適航技術水平
航空器適航證是由適航當局根據相關規定對民用航空器頒發的證明該航空器處于安全可用狀態的證件,是確保航空器滿足相關要求的最低安全標準。適航條款名目繁多,任何疏漏都將有可能導致機毀人亡的嚴重事故。由于適航認證工作本身的高技術含量,目前國際上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適航審定影響力最大,其他國家大多直接參考FAA和EASA的標準。《科技日報》曾將適航標準列為中國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經過國產支線客機ARJ21和國產大型客機C919兩型飛機的適航取證,我國民航局(CAAC)的適航審定能力及經驗得到了顯著提升,但較歐美仍有差距。在低空經濟發展的浪潮之下,關于低空飛行器的適航審定,我國支持力度較大,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進行優化,目前我國在低空飛行器領域的適航審定已走在國際前列,已有兩型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取得適航證。但對于執行配送、滅火、巡檢等任務的行業級飛行器,各自差異化的適航認證體系仍有大量缺口。為填補這些缺口,適航當局需進一步強化適航審定體系,以確保低空飛行器的安全運營和有效監管。
二、低空經濟的“要素”創新性配置路徑
空域資源,如同地面交通所需的土地,構成了低空經濟的基礎要素。出于戰略安全考慮,中國的空管一直處于軍管民用的狀態,導致通用航空等業態滯后于美西方國家。“空域管得住才能放得開”已經成為業內對于空域安全監管的一個普遍共識,其核心在于完善適配低空飛行的“通信、導航、監視、氣象”服務系統。同時,由于低空空域沒有任何物理附著物,其開發與管理高度依賴于數字化工具,使得低空經濟具有了天然的數字經濟基因。為了實現低空經濟的“想飛就飛”愿景,必須精心規劃并統籌空域資源、技術支撐、數據管理等要素基礎制度建設。
(一)激活空域要素向經濟資源轉化
空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地形因素,低空空域的氣象條件相較于高空空域更為復雜,通信、導航和監視的覆蓋難度也相應增加,這使得各國的空域管理在低空空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相關數據,美國的空域使用率遠高于中國,根據國土面積計算,我國的低空空域利用率約為美國的3.8%。根據《中國2023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及公開數據推算,美國在通航機場、通用飛機、通用航空飛行員方面的數量分別是中國的45倍、77倍和95倍。《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國發〔2010〕25號)出臺后,我國已組織三輪低空空域改革試點,試點成果推動2023年以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然而,我國的低空空域仍有較大的開放空間,例如民航航路內的低空空域對通用航空的開放應當被提上議事日程。據統計,在胡煥庸線以東地區,民航航路航線約占全部空域的近50%。民航航路寬度為20公里,是從地面到無限高,而民航運輸飛機主要是在進離場飛行階段使用低空空域。在確保民航運輸航空飛行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低空通信、導航、監視技術,最大限度實現低空空域資源共享。
(二)利用技術要素支撐空域改革落地
《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國發〔2010〕25號)出臺后,在國家層面組織的三輪低空空域改革試點過程中,暴露出我國低空飛行服務保障技術能力無法滿足低空空域有效開發利用需要的問題。因此,低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空域開放的前提條件,通過“管得住”來支撐“放得開”。但是,低空經濟背景下的新基建將會面臨四大挑戰:一是飛行器飛行高度下探導致的頻譜資源管理難;二是飛行器飛行密度增加導致的網絡資源配置難;三是低空場景為多種飛行需求耦合導致空域資源監管難;四是低空飛行的分布式形態對于空域容量帶來影響。面對上述多重挑戰,必須建立完善的新型空管系統作為底層技術保障。通過協同天氣預測技術、空中交通流管理技術、動態空域管理技術、低空智聯網技術等智慧空管技術,解決高密度、大流量、異質化的低空飛行場景的管理難題,才能在下一輪國家低空空域改革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三)開發數據要素助力城市治理變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治理正面臨諸多挑戰,數據要素已成為城市治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國數政策〔2023〕11號)中“數據要素×城市治理”部分提出,“利用城市時空基礎、資源調查、規劃管控、工程建設項目、物聯網感知等數據,助力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等策略精細化、智能化”。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憑借其卓越的機動性和時效性,能夠在短時間內覆蓋廣闊區域,不受空間和地形的限制,其采集的數據能夠與城市云腦及其他智慧城市系統相結合,實現數據的融合與分析,從而為城市管理和規劃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2024年6月,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數據產品在深圳數據交易所上市,邁出了數據要素與低空經濟深度融合的第一步。賦能城市管理的同時,還將會衍生出基于飛行數據的無人機保險服務、基于物流數據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三、低空經濟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路徑
低空經濟,作為數字經濟和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關鍵戰略性新興產業,已被國家賦予打造全新萬億級支柱產業的重大使命。基于電動化、數字化、網聯化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融合應用,低空經濟正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不僅顯著提升了傳統產業的運行效率,更為眾多領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作為一種新興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正迅速成為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一)低空經濟賦能農業轉型升級
低空技術在種植業、林草業和水產業中的應用正革新傳統的第一產業,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資源管理水平。在種植業方面,無人機高效執行巡查、病蟲害監控、精確施肥和播種任務,顯著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同時,它們也在農產品物流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確保新鮮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快速運輸。在林草業方面,無人機應用于森林巡查、火災偵測、空中播撒樹種等。在牧區,無人機應用于草原健康狀況和牲畜分布監測,提高了牧業管理效率。在水產業方面,低空技術為海洋監測、漁場管理和災害預警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提供了精確的實時數據,幫助漁民優化捕撈策略,同時為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二)低空經濟賦能工業轉型升級
在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無人機的應用正革新傳統的巡檢方式。它們能夠高效地對輸電線路和石油管道進行定期檢查,從而顯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風險。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無人機成為檢查風電葉片、光伏電站以及核電站安全狀態的重要工具,確保了這些設施的高效運行和可靠性。在采礦業中,無人機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它們不僅能夠輔助礦藏勘探,還能對地質結構進行精確分析,以及對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估,為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建筑業方面,無人機已經成為建筑工地上的一項重要技術。它們能夠快速、精確地進行地形測量,監控工程進度,以及執行安全檢查,大大提高了建筑行業的作業效率和安全性。無人機在能源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采礦業和建筑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和安全性,還為這些行業的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三)低空經濟賦能服務業轉型升級
低空經濟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深刻地重塑著服務業的格局,其應用涵蓋商貿物流、交通運輸、文旅觀光及公共政務等多個維度。在商貿物流領域,無人機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針對短途、小體積商品的配送,如外賣餐飲、緊急藥品及小型電子產品,實現了從“下單”到“送達”的極速體驗。在地理條件復雜或交通不便的島嶼、山區,無人機扮演“空中橋梁”的角色,跨越山海阻隔,實現跨境貨物的快速運輸。在交通運輸服務領域,無人機能夠實時捕捉交通流量信息,快速響應事故現場,有效疏導交通擁堵。同時,空中出租車和共享飛行服務等載人飛行的探索,正逐步成為未來城市出行的新選擇。文旅觀光服務方面,無人機能夠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空中觀光體驗。在公共服務方面,無人機被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環境監測、醫療救護、災害預警及公共安全等場景,實現了智能監管與快速響應。